1. <optgroup id="0o43e"></optgroup>
      <acronym id="0o43e"></acronym>
    2. <var id="0o43e"></var>

      <var id="0o43e"><strike id="0o43e"></strike></var>
      1. <thead id="0o43e"></thead>

      •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主題:楚文化研究課題之:古枝江羅國初探
      樓主:歐陽運森

      發表于:2021/1/17 10:11:59
      引用 | 字號[    ]

       

      歐陽運森

      羅國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和荊楚同祖。大約在殷高宗武丁時,羋族系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羅便隨楚由羅山(河南羅山縣)遷避到甘肅正寧縣。以后又被周王朝討伐,隨楚國遷于湖北房縣和宜城。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滅,將其遺民遷于枝江,是為枝江羅國。枝江羅國從第31世羅國君主羅公于公元前366年建國,傳承了3代,至第33世守隴公,公元前320年他82歲時帶家屬28口遷于岳州府平江縣居焉。枝江羅國歷時46年。可是,這個商、周時期的古羅子國,在古代史料中卻寥寥無幾,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考證的。

       

      羅國的起源
          據筆者家藏民國三十年七月《羅氏通譜吩戳骺肌芳竊兀?/span>羅,是祝融氏吳回之后,也是荊楚的一個先祖羋姓首領穴熊的支裔,所以也姓熊,與楚國之后改姓熊,屬于同姓同祖。清代秦嘉謨所補輯的《世本》云:“羅氏,本自顓頊,末胤受封于羅,國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弊ⅲ骸鞍(按):《秘笈新書》引《姓纂》,以羅為祝融氏!薄缎赵贰芬舱f是“祝融氏之后”!缎帐霞本推穭t認為:“羅氏,顓頊后,是則卷章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是為受姓之始!薄锻ㄖ痉诗I迓浴罰骸奧奘,子爵,衅S,逸x蛔H謚!北糾醋H謔球х鎦,更说明聦赖颛珑I底H謔銜饣氐暮笠,和荆楚同一祖系?/span>
          至于羅系熊姓,據《左傳坊腹輟范旁ぷⅲ骸奧,衅S展!筆瑁骸啊墩濉吩唬骸,衅S,’《世北M肺囊!薄妒浪敵掠鋟方正》注引《羅府君別傳》曰:“羅,楚熊姓之后,啟土羅國,遂氏姓焉。是則熊姓又似出羋姓也!睆堜ⅰ妒辣尽氛f:“蓋楚君皆以熊為號,疑熊姓,楚所分也。顧亭林以羅為羋姓,非是!绷_泌《路史飯捅芬菜擔骸奧,衅S章蘧!庇幀逗蠹桶恕吩疲骸奧,熊析也!庇衷疲骸板、罗、箼澧越、夤、滇、麇、骷嫝貍H,捷d路忠!薄堵肥貳訪魅返刂賦雎薇拘招,是貫幢K姆種?杉尬芐,系荆楚的贩N,荆楚的先祖季连,蕣A肇攏底H諼饣刂鎩<玖乃鎰詠醒ㄐ,以后成为荆楚国君衅S盞睦叢礎>荽,说罗是颛珂y,或祝戎u,或楚之贩N,稘鷵]忻,却只能说蕟芡荆楚同一祖系。至又]德奘秦灤找埠,衅S找埠,原覒K恢攏蛐芐綻叢從謫灤,并无任何抵牾之处?/span>
          關于羅字的來歷,《爾雅》云“鳥罟,謂之羅!弊ⅲ骸爸^羅絡之!笔瑁骸傲_,鳥飛張網以羅之!薄对姺王肪R兔爰》云:“雉離于羅!眰鳎骸傍B網為羅!薄抖Y記吩鋁罘季春》:“田獵置罘,羅罔畢翳!弊ⅲ骸傲_罟曰羅罔!倍鸥Α哆z興》詩:“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绷_就是張羅以捕鳥的羅網。
          關于羅網發明的時間,據張澍粹集補注的《世本》云:“句芒作羅。宋衷注:句芒,伏羲臣!薄墩f文解字》:“羅,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笨梢娙A夏族在很古的時候,就已發明羅來捕鳥,創造了狩獵的一種工具。如內蒙古東部的虎爾哈部,據《御制增訂清文鑒》卷二十二載,“虎爾哈”,意為“大圍網”,用以打鳥雀。則古老部落以此為生者便毫不奇怪了。
          此后,善于制造羅網,并用來羅捕飛鳥的部落,便稱為羅。這個羅部落是則荊楚的祖先穴熊分支出來的。大概當穴熊活動于有熊氏之墟(河南新鄭縣)和熊山(河南郾城縣東三十五里)的時候,羅便活動于熊山南二百八十里的羅山!蹲x史方輿紀要》卷五十載:“羅山,大(羅山)縣南十里,峰巒環抱,隋因以名縣,亦謂之龍山,又名小羅山?h南百里又有大羅山!薄肚逡唤y志》卷一百六十八載:“隋縣治在此山下,因以名縣!碧莆涞滤哪暧纸榱_州。其實羅山縣的命名,并非小羅山的“峰巒環抱”,而大羅山就沒有這種說法,應是《路史飯捅匪檔模骸奧,衅S章蘧!弊ⅰ骯市叛粲新奚!敝賦雎拮鈐繚諑奚劍奚郊匆蚵拊疃謖庖淮胤蕉,今为河南罗奢^亍?/span>

      《左傳氛壓迥輟罰骸俺右擇_至于羅汭”。又云:吳敗楚于鵲岸,楚子濟于羅汭,次于萊山。俞正燮《癸已類稿》卷二《棫林、羅汭、萊山義》稱:“《河南志》謂羅汭在羅山(縣),萊山在光山(縣)!斠浴逗幽现尽窞槭!币舱J為羅山是古羅汭,說明為古羅人之地。所謂羅汭即羅山之東的竹竿河,古名谷水,發源于大別山脈的掘山,北流入淮水。大小羅山正位于大批候鳥南北遷移的重要“鳥站”,是羅人以羅捕鳥最優越的地方。

      這個地方,直至解放以前,仍森林茂密,鳥類群集。農民每于春秋兩季的夜晚,于山岡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周圍再圍以圍網,那成千上萬的鳥群,紛紛朝著篝火猛沖俯撲而來,都撞落在篝火的四周,大多都羽落翅折頭破血流,或死或在地上掙扎。沒有死傷的,則被火光照花了眼,弄得暈頭轉向,向四周亂竄,結果都撞入周圍預設的大圍網之中。篝火周圍便鋪起一層厚厚的鳥體,個別振翅欲飛的鳥,卻被農民用棍揮舞擊落在地。往往滿載而歸,成為人們的佳肴。

      在三四千年以前的夏商時代,人煙稀少,森林更為稠密,鳥類更加多,羅人的捕鳥收獲更應多若倍了,對以鳥肉來維持季節性的生活,成為主要的食物來源,也是當時的事實。羅人活動的范圍,有可能到達今湖北羅田縣,羅山與羅田,相距不遠,中隔大別山脈,也正是鳥類麇集的優良的地方,所以也成了羅人田獵鳥獸之地,羅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呂,殷高宗武丁等歷代君王,大肆征伐屬于夏朝的殘余勢力——荊楚,羅是荊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樣的打擊,便隨著荊楚部族躲避而西遷。當荊楚遷到今陜西渭水域的荊山、楚水葉,羅人也遷到楚北面羅山、羅水,即今甘肅正寧縣東二十里的羅山!蹲x史方輿紀要》卷五十七載:“(正寧)縣東二十里有羅山!跺居钣洝罚毫_川水出羅山下,隋以此名縣!薄肚逡唤y志》卷二百三載:“羅山,在正寧縣東二十里!庇州d:“羅水,在正寧縣南,西南流入寧州界!对椭尽罚核,羅川縣,以縣南羅水為名!卑酌汲酢肚仉]羌蜀四省志》載:“羅水出子午嶺,西流至峽西縣會涇水!

      羅山,系子午嶺西來的一以山脈,正位于陜、甘界上。子午嶺之北有直羅川。在陜西富縣南,東流入葫蘆河。由于羅人遷居于此,這里的山和水都以羅為名,羅川之上還有叫羅川務的地名。后來,隋朝便因羅川之名,建為羅川縣。這個羅山、羅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慶節居住的邠地的北鄰,他們都屬于夏族的體系,共同聯合以抵抗商人。據《山海經反蠡奈骶芳竊厥字杏形茁,诞叺罗国的首翚e質俏資,与沃相近,沃亦灾X鞣劍衽硭ǜ仕嗲煅糲嗇瞎排硌糲兀┮淮。禂囁周武王鸣柼时,矚W飴尬泳,正式成为周的属国罗子国?/span>

      羅國的興旺

      羅子國的建立,標志著周王朝對羅氏部落的肯定和對羅氏族人的信任。宜城羅國,方圓百里,屬地雖然不大,但也是一個子爵諸侯國。羅子國侯族及其部落國民,勤勤懇懇,忠于周朝,護國愛家,嚴格執行“大羅氏”“鳥正”“木正”職責。相當于負責管理和經營周王朝的林業、畜牧業、鳥雀業事務。

      《周禮廢墓偎韭懟酚斜冉舷晗傅募竊?大羅氏司馬官,負責掌管用羅網捕捉在低空飛翔的鳥雀,到了寒冬臘月天子大祭之際,則使用細密的羅網,圍取鳥獸。一般是在上方用火焚殺,將羅網鋪張在下,被燒傷的鳥雀紛紛掉在或撞在羅網上!傲_氏”官員將捕得的鳥獸貢獻給天子,用作祭品或賞賜給諸侯。到了第二年仲春二月,就用羅網捕捉驚蟄后復蘇的黃雀、鵪鶉之類的鳥雀、禽畜,肉為食,羽為衣。

      《禮記吩鋁睢吩?“季春之月……田獵置罘、羅網、畢翳、喂獸之藥,毋出九門!绷_文華主編的《羅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有詳細的記載:羅子國子民捕捉春鳥,并非濫捕,而是有計劃、有節制的。季春三月,禁止把各種捕獵用具和毒殺鳥獸的藥帶出城門等九門之外使用,因為這時正是鳥獸哺乳繁殖時節,此時捕捉一只,就可能傷害幾只甚至上十只生命,這對于生態平衡是極為不利的。俗語說得好:“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彼浴吨芏Y廢墓俜羅氏》記載:“羅氏掌羅烏鳥!

      西周王朝,每年四季都要舉行狩獵活動,春季為“春搜”,夏天為“夏苗”,秋獵稱“秋狝”,冬獵為“冬狩”。大體都由“大羅氏”全程陪同,或由“羅氏”將捕獲的“六禽”“六獸”奉獻給天子。所謂六禽,是指雁、鶉、鴝、雉、鳩、鴿等;所謂六獸,是指麋、鹿、熊、麇、兔、野豬等。每逢狩獵活動時,真是戎車飛馳,馬嘶人喊,放鷹縱犬,矢石如雨,野獸應弦而斃……何等壯觀的場面!

      《禮記方嘉芳竊?“大羅氏,天子之掌鳥獸者也,諸侯貢屬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羅氏致鹿與女,而詔客告也,以戒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國。天子樹瓜華,不斂藏之種也!薄抖Y記》的記載,《羅姓史話》注釋云:羅子國屬下設有眾多大大小小“羅氏”司馬武官,除了掌管、捕捉鳥獸外,還代周天子負責收納四方諸侯貢獻的鳥獸,然后一起呈獻給朝廷作祭品。同時,朝廷賞賜給四方諸侯的美女和馬鹿之類,也由羅子國“大羅氏”代表朝廷交給各諸侯使者,并慎重地宣告周王朝的旨意,勸誡諸侯們不要沉溺于田獵和女色,以免遭到亡國之禍;也不要貪戀財貨,聚斂囤積,與民爭利,以免激起百姓的反對。

      可見羅子國的地位并不低,而且很得到西周王朝的重用;柑丁缎抡摗氛f:“鷹鹯鷙鳥,而羅氏教之獵!绷_氏不但能用羅網捕捉鳥獸,而且馴養了大批猛禽,以逐捕鳥獸,可以想見那種圍獵的場面是相當壯觀的。羅子國建國后,族人誠實厚道,忠君愛國。為官的執行“鳥正”“木正”“大羅氏”職責;為民者生息于斯,筑巢安家,男獵女織,富國強兵,保衛疆土。

      羅子國為了生存和發展,部分國民向東走出山林,遷到漢水之濱的宜城西20里的羅川城。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部分族人從結網捕鳥轉向“竭澤而漁”與“春獻鱉蜃,秋獻龜魚”的捕魚作業。正如《詩經沸⊙歐魚麗》唱道:魚麗于罶,鱔鯊。君子有酒,旨且多。魚麗罶,鮮鯉。

      真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羅氏”國民的職責所在。從而,羅子國的事業逐漸興旺發展,羅子國的實力也逐步得到增強。

      與周、楚的關系

      筆者家藏民國三十年七月《羅氏通譜吩戳骺肌坊辜竊兀骸拔嶙迤纂閡源蟪善孜罟,亦以大成谱为揍撡E!?/span>《江西羅氏大成譜》源流世系記錄中,保留著完整的史料建國始祖鄶公,因鎮守宜城有功,敕封宜城侯。此處有羅水之陽,故國號為羅,追贈安南王,在襄陽宜城、房州交界處,今南漳縣東南80里處,尚有古羅國城遺址是也(事詳《宜城縣志》)。二世奕芳、三世祥公、四世甲應、五世文波、六世德公、七世捷公、八世進賢、九世宏公、十世璇公……傳至周宣王十一年(前817年)我祖十五世彥一公,都是子襲父爵,守家護國,代代相傳。經歷208年長時間在安定環境中蕃衍與開拓,羅子國逐漸繁榮和發展,并與周王朝和鄰國和睦相處,舉國上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據《周禮廢墓俜羅氏》載:“羅氏掌羅烏鳥!弊ⅲ骸澳芰_罔搏鳥者!鼻丶沃冚嬔a《世本》稱:“周大羅氏掌鳥獸。其后氏焉!薄抖Y記方繼匭浴吩疲骸按舐奘,天子之疹H袷拚咭,……罗尸F侶抻肱!薄噸芾穹夏官反笏韭懟吩兀骸奧薇字慮菀造腓!弊ⅲ骸奧薇,罔(假n┲掛!笨杉奕說氖琢煸沃艸賭裰,还将捕得的禽鸟巩呝橒周王,以充祭瀑E8傷得髀奚較氐拇舐奚劍且虼舐奘匣疃妹。震}甭匏詰氐惱氐穆奚膠吐藪,因靠近周钝E拍茉謚艿某又腥溫奘瞎僦,染J饈痹對諍鋇姆肯鼗蛞順牽喔羥Ф嗬錚霾荒茉噸林芏既沃,更说明甘肃正宁县的罗山、滤挩为罗的住地蕟虨a鮮悼齙。罗人矇墨用罗网操,震}被狗⒄溝窖舜笈壩r鷙鳥,而羅氏教之獵!瘪Z養這些猛禽以逐捕飛禽。
          由于羅在周較近,所以周王朝便侵迫羅、楚,他們便越過秦嶺沿著淅水南遷。當楚王遷至淅川的丹陽時,羅也沿漢水南遷至湖北荊山西北面的房縣,依附于楚!缎帐狭_急就篇》認為“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薄缎湛肌氛f:“羅國,即房州地,后滅于楚,以國為氏!鄙哿_《姓解》也說:“羅,按顓頊之末裔,受封于羅國,今房陵也,子孫以國為氏!
          羅子國后又再向東走出山林,遷至漢水之濱的宜城縣西二十里的羅川城,這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羅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環境!端涀ⅰ罚骸耙乃瓪v宜城西山,謂之夷溪,又東南逕羅川城,故羅國也。又謂之鄢水,《春秋》所謂‘楚人伐羅渡鄢’者也!薄堵肥凤堹名?/span>?/span>丙》也說是“在襄(陽府)之宜城!弊C實了羅國所在地確在今湖北宜城縣的羅川城。
          到了春秋初期,正值楚武王國勢強盛,楚向漢水以東和以北發展勢力,羅國首當其沖,便遭楚國不斷的侵凌!蹲髠鞣桓公十二妮z罰ü?00年),楚國派兵征伐絞國,“楚師分涉于彭,羅人欲伐之!白ⅲ毫_“國在宜城西山中!贝文甏,楚屈瑕伐羅,……(師行)無次,且不設備,及羅,羅與盧戎兩軍之,大敗之。莫敖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边@次羅、盧兩國乘楚以大國自驕,痹無備,夾擊楚軍,把楚國打得大敗,主帥自縊,其馀將帥被俘,使楚國損失慘重,可見當時羅國的勢力還很強大。但因楚畢竟是個大國,“其后,楚復伐羅,并其國,子孫以為氏!绷_國被楚所滅,時間約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伐隨之前。否則,楚國決不能越過羅國去攻打隨國,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隨國,也不能越羅國去攻打鄧國。所以,楚滅了羅國之后,完全控制了漢水交通要道,為吞并漢東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鞏固的基礎。

      羅國的滅

      楚武王滅羅的時間,約公元前691年。楚滅羅國,實質上就是“煮豆燃豆萁”。羅國是夏商時代羋部落穴熊的一個分支,和荊楚同祖。大約在殷高宗武丁時,羋族系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羅便隨楚由羅山(河南羅山縣)遷避到甘肅正寧縣。以后又被周王朝討伐,隨楚國遷于湖北房縣和宜城西(今南漳東南)。到了春秋初期,被楚所滅,將其遺民遷于枝江,后來又被遷至湖南汨羅。

      羅氏的得姓始祖匡正,名,出生于商紂甲寅年,也就是公元前1098年的匡母生。由于輔助周文王夫于滅紂,予周有功,被封于宜城,是一個子爵之國,負責為周室鎮守楚北。根據歷來羅氏族譜的記載,當時匡正的封地,共有南漳縣等八十里,由于當地有一條羅水,所以就定國名為羅——這個地方,就是今湖北省的宜城縣一帶,是羅氏族人的姓氏始祖。與周天子的其他諸候和附庸一樣,匡正所開創的羅國,爵位也是世襲的。

       楚武王為何要滅羅?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伐絞(今湖北鄖縣西北),問其與鄖合謀襲楚之罪,行軍路線是從東南往西北走。位于楚東南的羅人企圖乘機偷襲楚都,羅大夫伯嘉受命到彭水(今南河)去偵察(羅人諜之)。伯嘉一而再、再而三地點算楚師渡彭水的人數,不禁忘形,被楚人發現了。伯嘉帶回偵察到的情報,大慨是楚軍主力沒有全部出動,所以羅國就按兵不動,沒有偷襲楚都。原本以為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沒想到,楚人既然發現了羅人的意圖,認為羅對楚有二心,必須教訓一下羅國!按文甏(楚武王四十二年,公元前699年春),楚武王命屈瑕攻打羅國。

      屈瑕曾打敗鄖、絞兩國,倨傲輕敵,為了盡早攻克羅都,督催全軍盡快渡過鄢水(今蠻河),隊列錯亂也在所不惜,以致渡過鄢水之后不成隊列了,行近羅都時,正面有羅國軍隊迎擊,背后又突然出現盧戎國軍隊偷襲,楚軍腹背受敵,迅即潰敗。屈瑕因退路被羅與盧戎兩國軍隊截斷,不得已,率部南逃竟到到了荒谷(今江陵境)一帶。屈瑕縊于荒谷,群帥囚于冶父。這次羅、盧兩國乘楚以大國自驕,麻痹無備,夾擊楚軍,把楚國打得大敗,主帥自縊,其余將帥被俘,使楚國損失慘重,可見當時羅國的勢力還很強大。但因楚畢竟是個大國,未傷根本!捌浜,楚復伐羅,并其國,子孫以為氏!狈チ_之役,楚師雖然潰不成軍,但其死傷并不慘重。

      此后八年之中,武王改變了只圖遠略、不恤近患的一貫作風,實行穩步推進,在鞏固腹地的基礎上開疆拓土。羅國被楚所滅,時間約在公元前691年,楚武王伐隨之前。否則,楚國決不可能越過羅國去攻打隨國。所以,楚滅亡了羅國之后,完全控制了漢水交通要道,為吞并漢東諸姬和北向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秶Z》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信息,羅國在當時為了有效地對抗楚國的擴張和侵略,曾和漢東的隨、唐等姬姓國家聯姻,結成聯盟,共同抗楚,也就是說,在抵抗楚國侵略方面,羅國不畏強國,態度一直是積極的。

       楚武王滅羅的時間,因史無明文記載,后世說法不一,有說公元前693年,有說公元前690年等。楚學專家張正明先生《楚史》注中有云:“楚滅羅、盧、鄢,文獻闕如,但據武王末年伐隨和文王元年遷郢推測,這三國最遲在公元前691年已為楚所滅!睋,后來說楚武王滅羅的時間用“約公元前691年”。

      于羅的滅亡原因,說法不一。據《左傳焚夜哪輟?/span>載,富辰諫周襄王說:“昔鄢之亡也由仲任,……羅則季姬,……是皆外利離親者也!弊ⅲ杭炯,姬氏女,為羅夫人而亡其國也!饫,行滿腔熱情僻求利于外,不能親親以亡其國也!斑@個季姬,很可能是漢東諸姬國君的女兒,與羅聯婚!含有共同抵抗強楚的目的。至于把羅的亡國原因,歸咎于季姬這個婦人,未免過分。但羅子勝楚而驕,發展為驕奢滿腔熱情佚,不能團結群眾,卻是亡國的主要原因。
          從公元前1044公元前596年,羅國共存在448年,雖然羅國已經從歷史上消亡,但羅姓并未消失,一直傳承至今。

      羅亡國后,子孫便由熊姓改為羅氏,或為羅侯氏!缎帐霞本推氛f:”羅侯氏,羅國為楚所滅,其后號羅侯氏!啊豆沤裥帐蠒q證》卷十二也說:“羅侯,羅君之后,子孫氏焉!薄缎战狻芬卜Q:“羅侯,即上羅國子孫,為楚所滅。有國日,嘗封侯者,又自稱羅侯氏!薄锻ㄖ痉诗I迓浴吩兀骸奧蘚,罗君之后,支绥U邑。其国哉涰樓山中,后迁枝江!薄堵肥販后紀八》云:“羅,……后也入楚,有羅氏,羅侯氏!碧K軾《萬石羅文傳贊》中也說:“羅氏之先,無所見,豈左氏所稱羅國哉!眹,以國名為姓,這些都是周、秦時期,亡國、失邑之君主、大夫的子孫所慣行的通例。

       遺民的遷徙
          楚武王滅羅是“滅國不滅族”, 只殺羅國統治者, 不滅宗族, 因楚與羅同宗同祖。滅羅后,為了在南征和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國遺民的騷擾,便將其遺民遷往湖北枝江。另外委派能夠與楚合作的人繼任羅君。

      當羅被楚滅時,還有一部羅人不愿降服楚國,他們和盧、庸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于閬中,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后來有的便融入于土家族。一繼續西遷到北勝縣,成為彝族的大姓羅氏。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于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后,羅子國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汩羅后,在那里定居過一段時期。后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說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后裔有關。再后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形成羅甸國和羅番。

      楚武王滅亡了羅子國之后,為了在北進時,防止可能遭到羅中遺民的干擾,所以把羅的遺民遷到楚都丹陽附近的枝江,其目的與役使羅人修筑丹陽城有密切聯系,羅這時已成為楚的附庸國。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枝江地,故羅國!薄堵肥贩后纪八》也藫“初国翼槧楷后衢槮江!薄鍛ㄖ痙民族略》亦從此說。羅氏源流總贊曰:“宜城封爵土,周末徙枝江。枝江縣城(今宜都枝城)二十里傳說有羅子國故址,即今枝江市顧家店鎮羅姓較集中的羅家河村和羅家沖村一帶。

      據清同治版《枝江縣志》記載:“羅家沖離縣十五里,接宜都界!睋Q,這一帶諸多羅氏居民,多為明代江西填湖廣之移民,他們為秦代羅氏君用公之后裔!读_氏通譜吩戳骺?/span>》曰:“君用公終于長沙,珠公起自豫章。故后世通稱豫章郡——是為郡名之始!彼麄冋J為:“今考其遷徙之時代,或遠在宋初,或近在明代,雖派衍各別,而溯其本源,實同出一祖,此歷屆譜牒之所由合也。是為南遷之始!

      到了楚文王時,由丹陽遷都于郢,因羅在枝江,逼近郢都,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楚文王又將羅的遺民遷到今日湖南汨羅,《漢書返乩碇盡吩兀骸俺ど徹尷,”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诪摩江締阉!?/span>

      杜佑《通典》稱:“邱州,古羅國地!敝付ǖ氖窃乐菽暇骋粠!堵肥凤堹名纪丙》云:“今虈嵁湘阴东笨圌十梨k新薰食牽刂尷,梁为罗质n!薄抖潦販接嘸鴕肪戇聳兀骸奧尷爻牽呵鍤甭薰!?/span>

      光緒《湘陰圖志》卷六沿革表示:楚文王滅羅,而徙都郢,乃從宜城徙羅丹陽(枝江)。《江西大成譜》記載羅氏始祖凌甫公嗣孫守隴公于周慎靚王辛丑年,領家屬二十八口,由枝江遷于岳州平江縣居焉。

      湘水之陰的羅國故址在汩江南岸,今汨羅縣西北八里的屈原農場蠶桑場。羅子國城遺址尚留有繼續的城垣和護城河遺跡。1957年,湖南省博物館曾在此發掘,發現城垣東西長490米,南北寬400米,城北廓保存較好,墻基寬14米,高3米,用黃土夯筑而成。城內西南部有長25米、寬7米的土臺,堆積有筒瓦、板瓦及繩紋陶片。城赴東面有文化遺物和墓葬,出土有灰陶繩紋鬲、豆、罐及一些繩紋硬陶片等。從出土的陶器的質地、器形、紋飾來看,與長沙楚墓中出土的陶器風格基本一致?芍,城址的時代當屬春秋戰國時期。與羅子國遷此立城的歷史吻合。

      羅子國的活動范圍,在麋子國的南面,約在今汨羅江流域。由于羅人的關系,把一條無名溪江改為羅水。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云:“洞庭之南,羅水出焉!薄肚逡唤y志》云:“盧水源出盧山,南流逕故縣城,至雙江口入汩,以其流逕古羅縣,故一名羅水!北R水是羅水的一,應是先因羅國所在而叫羅水,羅水流入湘江處叫羅淵,見于《水經注》,因位于羅水與羅國故地,才叫羅縣。
          到了羅國第24世君主萬通時,羅國的國勢已漸衰微,楚莊王十八年(公元前596年),楚莊王想起楚武王四十二年春楚伐羅失敗,心中大為不快。為報荒谷之恥,于楚武王滅羅九十五年之后,再次派出大軍滅了羅國,萬通從羅國出逃到下邑,羅國的宗室也自此星散。 在逃出羅國的宗室后裔中,有兩支脈又建立了遠離楚國的兩個“羅國”。一支羅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一支羅人轉輾遷徙到貴州,其后人建立“羅甸國”。 

      光緒《湘陰圖志》卷二十水志:“案羅水源出巴陵羅內(一名羅里),以北斗嶺周環羅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謂之羅內,故得羅水之名,”其實,“羅水源出巴陵縣葛藤尖”,即今岳陽縣渭洞鄉桂峰村葛藤尖。羅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經羅內,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羅水,八十八里至汨羅縣紅花鄉雙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稱汨羅江。清末“夏時漲水,深約二丈有奇,面闊約三十丈;冬時漲落,不通舟楫!绷_內的名稱,系羅國活動之地,并非“周環羅列”而名。
          在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國活動地域而名。羅子國以北就是麋子國的活動范圍。到戰國初,楚于今湖南一帶置黔中郡,而羅、麋等附庸國宣告終結,都統轄于黔中郡。

      從宜城封爵建羅子國,周末徙枝江,楚文王又將他們遷汨羅,到楚莊王滅羅止,羅子國的存在,共經歷了40世君主,其世系如下:

      1世:鄶公,諱匡正,羅氏得姓始祖。出生于商紂甲寅年(公元前1098)。因輔助周文王夫于滅紂有功,周武王三年封子爵。初封湖北宜城,徙枝江。據《羅氏族譜》記載,匡正封地,共有南漳縣等80里。由于當地有一條羅水,所以定國名為羅。

      2世:昌允,諱宣,號奕芳,鄶公長子。商紂受辛公元前1083年戊辰生。蔭襲為都司。原配葉氏,次娶郝氏。生子三禎、祥、禧。昌允公32歲生祥公。

      3世:祥公,諱祥德,昌允次子。周成王已亥公元前1051年生。蔭襲衛守府推官。原配劉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生子甲應、中應。祥公26歲生甲應公。

      4世:甲應,諱隆,祥公長子。周康王甲子公元前1025年生。蔭襲仕江南揚州刺史。原配周氏,次娶孟氏,三娶毛氏。生子三文波、文海、文滄。甲應公歲24生文波公。

      5世:文波,甲應長子。周康王丁亥公元前1001年生。世襲子爵。原配東方湛氏,次配周氏。生四子德、善、安、隆。文波公24歲生徳公。

      6世:德公,諱象賢,號德智,文波長子。周昭王庚戌公元前977年生。原配南宮氏,次配邱氏,三配伏氏。生子二凝蝟、凝蝠。徳公49歲生凝蝟。

      7世:凝蝟,諱操,德公長子。昭王乙亥(公元前928)。生。世襲爵侯。原配王氏,次配胥氏,三配李氏。生子三進賢、進貴、進貢。凝蝟公歲生進賢公。

      8世:進賢,諱真,凝蝟公長子。周穆王乙亥公元前1008生。世襲祖爵。原配王氏,次配顓孫氏。生子三宏、容、宜。進賢公51歲生宏公。

      9世:宏公,諱順,號慎之,進賢長子。周穆王乙丑生。公元前957年世襲祖爵。原配卜氏,次配張氏,三配陜氏。生子二璇、施。査:周穆王元年(公元前1002年)、周穆王乙丑即周穆王三十二年;周穆王,在位55年;又稱周顯德四年(公元前957)。宏公26歲生璇公。

      10世:璇公,諱嚴,字琢先,宏公長子。周懿王四年庚寅(公元前931),生。世襲祖爵。原配程氏,次配莫氏,三配汪氏。生子一輦。璇公26歲生輦公。

      11世:輦公,號日通,璇公之子。周孝王丙辰(公元前905)生。世襲祖爵。原配李氏,次配魯氏。生子二贊、舜。輦公23歲生長子贊公。

      12世:贊公,字勝,輦公長子。周夷王戊寅(公元前882)生。世襲祖爵。原配卜氏,次配李氏,三配韋氏。生子三靜、仲、晏。贊公28歲生長子靜公。

      13世:靜公,號善,贊公長子。周厲王乙已(公元前854)生。世襲祖爵。原配湯氏,次配卜氏,三配張氏。生子四洪統、洪美、洪吉、洪彥。靜公19歲生長子洪統公。

      14世:洪統,諱郁,字巖,靜公長子。周厲王丙寅(公元前832)生。世襲祖爵。辛未年平王即位東遷,王室漸衰,號令不行,列國干戈煙起。公仍守城堅固。原配彭氏,次配端木氏。生子一彥一。洪統公15歲生彥-公。

      15世:彥一,諱和,洪統之子。周宣王甲申(公元前817)生。世襲祖爵。固守城廓。配陸氏。生子二班、瑤。彥-公16歲生長子班公。

      16世:班公,諱煌,號懷沙,彥一長子。周宣王庚子(公元前801)生。世襲祖爵。周平王東遷后,桓王十三年甲戌,楚莊王督假道伐鄖、絞二國,戰于蒲騷,勝之。遂虎視漢東,因此起意并吞羅國。使屈瑕、斗廉領兵伐羅。屈瑕狃于蒲騷之役,恃勇自用,輕視羅為小國,兵渡鄢水,行列不整,且不設備。于是羅師郭伯嘉與班公商議,會南蠻盧戎國之軍于鄢水,合兵攻擊。遂至大敗楚師。屈瑕羞歸楚國,逃到荒谷林中自縊而亡。時人賦詩云日:“膽略驍勇楚屈瑕,征鄖伐絞智堪夸。奈何不慎羅侯戟,空使功名喪谷崖!笔乱姟洞呵飩鳌凡ⅰ兑顺强h志》。原配田氏,次配黃氏,三配夏氏。生子三震、雯、零。班公16歲生長子震公。

      17世:震公,諱廣英,班公長子。周宣王丙辰(公元前785)生。世襲祖爵。以鄱水勝楚。原配張氏,次配顏氏,三配喬氏。生子三博吉、博告、博古。震公14歲生長子博吉。

      18世:博吉,諱宣溥,號先博,震公長子。周幽王庚午(公元前771)生。世襲祖爵。以鄱水勝楚。原配淳氏,次配郭氏。生子二乾、坤。博吉28歲生長子乾公。

      19世:乾公,諱尊太,博吉長子。周平王戊戌(公743元前)生。原配蔣氏,次配郭氏。生子四暉、旺、畦、暄。乾公27歲生長子暉公。

      20世:暉公,諱煥彩,乾公長子。周桓王乙丑(公元前716)生。世襲祖爵,國勢漸衰,被楚吞稅。原配傅氏,次配韓氏,三配曹氏。生子二縉、紳。乾公55歲生長子縉公,有疑。

      21世:縉公,暉公長子。莊王癸已(公元前688)生。后游于魯國授學,創辦羅氏學館,曰“儒林堂”。晚年撰《儒林羅氏源流記》。有鬲氏生敬、敦。世襲祖爵,漸衰,被楚并吞貢稅。原配饒氏,次配姚氏,三配張氏。生子二敬、敦?N公19歲生敬公。

      22世:敬公,縉公長子;萃跞勺樱ü669)生。世襲祖爵,國勢漸衰。被楚吞稅。原配程氏,次配姬氏。生子一家斯。敬公17歲生長子家斯。

      23世:家斯公,敬公長子;萃跻阉龋ü652)生。世襲祖爵。國勢盡衰,被楚吞稅。原配惠氏,次配戚氏,三配宦氏。生子三萬忠、萬通、萬嚴。家斯公生萬通公。

      24世:萬通公,字思晦,家斯次子。襄王辛卯(公元前630)生。定王乙丑,楚報荒谷之恥,侵占羅國。公遂出亡下邑,避隱襄陽黃龍洞金瓜墟,山野草林居焉。公薨于蓼宗室,國人逃奔散處。娶駱門茅氏。生子二芳噩(長子逃蜀,合家十九口被楚殺)、蒼噩。萬通公25歲生蒼噩公。

      25世:蒼噩公,諱倉,萬通次子。定王丙辰(公元前605)生。隨父逃難襄陽黃龍洞金瓜墟,山林草野居焉。原配姬氏,次配李氏,三配逢氏。生子二砧、研。蒼噩公22歲生長子砧公。

      26世:砧公,蒼噩長子。原配巢氏,次配史氏。生子二禮延、元延。研公諱虬,號守良,蒼噩次子。簡王戊寅(公元前583)生。楚併國,父子逃難黃龍洞山中居焉。原配李氏,次配巢氏。生子三利超、利遠、利達。砧公35歲生三子利達公。

      27世:利達,諱聞韶,研公三子。靈王癸丑(公元前548)生。國亡家弱,逃散川上。配關山葉氏。生子一秀揚。利達公15歲生秀揚公。

      28世:秀揚公,諱世正,號瑞楊,利達之子。景王庚辰(公元前533)生。隱居衡州鐵爐門。原配單氏,次配劉氏。生子五、明、學、步、涯、圃。即古羅子國猛烈公之;永芳公之子:程遠、程鵬與程政公是堂兄弟卻未載入譜?存疑待考。秀揚公42歲生次子學公明顯有誤。

      29世:學公,諱國柱,號學文,秀揚次子。敬王庚戌(公元前491)生。國被吞滅,隱逸黃龍洞金瓜墟山林茅屋居焉。原配吳氏,次配彭氏,三配張氏。生子一程政。學公25歲生程政公。

      30世:程政公,諱億,學公之子。周貞定王乙亥(公元前466)生。斯時王室微衰,各國諸侯多僭。公窺天下無道,不求聞達,逸居楚南洪洞,自稱洪洞高士。故今尚存羅洪洞。原配周氏,次配陳氏。生子二秉、乘。程政公29歲生次子凌甫公。

      31世:乘公。諱凌甫,號益,程政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周烈王聞,初為狠守。公晚年,顯王時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復興羅國。都于南郡之枝江。生子二圖南、圓南。凌甫公17歲生圖南公。

      32世:圖南公,諱萄,乘公長子。為建國始祖三十二世孫。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蔭襲父爵。任中軍大夫,從隴西郡。原配陳氏,次配白氏,三配羊氏。生子三守隴、守、守凰。圖南公18歲生長子守隴公。

      33世:守隴公,諱宣,號連捷,圖南長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蔭襲祖爵。周慎覯王辛丑(公元前320年),82歲領家屬二十八口,由枝江遷于岳州府平江縣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長沙也。原配呂氏,次配張氏,三配蘇氏。生子二茂峻、茂岫。守隴公20歲生茂峻公。

      34世:茂峻公,諱忠,號中真,守隴長子。居任職隴西而居焉。原配江氏,次配姜氏。生子二宗光、宗鄺。茂岫諱直,守隴次子。為建國始祖三十四世孫。周安王己亥(公元前382)十二月十六日寅時生。配韓氏,從隴西郡。生子三宗譽、宗覺、宗舉。茂峻公21歲生宗譽公。

      35世:宗譽公,諱弘,茂岫長子,為建國始祖三十五世孫。周顯王庚申(公元前361)十月望日生。從隴西郡。原配夏氏,次配魏氏。生子二科屏、科呈。宗譽公20歲生科屏公

      36世:科屏公,諱庶,號愉山,宗譽長子,周顯王庚辰(公元前341)生。周赧王壬子年仕泰皋都守,歷官御史中丞。原配曹氏,次配魏氏。生子四廷榮、廷華、廷升、廷高?破凉22歲生長子廷榮公。

      37世:廷榮公,諱裒,科屏長子。慎靚王壬寅(公元前319)生。秦始皇癸亥仕四川成都太守,轉拜御史中丞。原配徐氏,次配狄氏。生子三復任、復仁、復位。廷榮公19歲生長子復任公。

      38世:復任公,諱嗣薇,廷榮長子,周赧王辛酉(公元前300)生。仕秦為江南徐州太守,秦二世胡亥間為參軍,升光祿大夫,拜進爵舍人。解組歸田,仍居湖廣長沙。歿,葬長沙天心角守隴公墓側。原配宋氏,次配李氏,三配陳氏。生子三維翰、維懷、維垣。復任公18歲生維翰公。

      39世:維翰公,諱明文,字維漢,復任長子,周赧王己卯(公元前282)生。從隴西郡。秦二世時,職掌九卿,因號曰“九卿公”。配王氏生天朝、天富、天貴、天爵、天祿。維翰公多少歲生天朝公譜書未載,且天朝及君用是取名大忌不合禮制;身為命官更知朝庭法規;應屬譜匠別有用心害我姓氏謀反證據暗藏譜中。

      40: 君用公,諱均,字天朝,號道和,維翰長子,周赧王丙申(公元前265)生。文藝超群,道德全備,忠君愛國。秦始皇末,仕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令,督運官鐵使,由洞庭城陵經過,被磯石覆舟,溺死洞庭。其女孝烈偕弟珍尋父不獲,號泣投水死。其孝義感動天神。三日溯洄至南津港,抱父尸浮出水面,顏色如生。鄉人感其孝義,將尸同葬南津港,并立碑表彰。迨宋理宗間,長沙司院為表其義感云天功績,上奏朝廷。追封其女為孝烈靈妃,至今呼日“靈妃娘娘”;并封其弟珍為孝感侯。事載湖南長沙志。并在潭州立廟塑像祀之.即今長沙善化縣小西門外河街,廟配祀麻痘娘、送子娘三尊合座。公原配郭氏,次配黃氏,三配路氏。郭氏生子珠;黃氏生子珍,女玨。君章襲兄職繼任武陵縣令,更名君贊,后仕羅縣(今湖南汨羅市)縣令。君用公20歲生羅珠公。

          秦漢時,羅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江西南昌),《廣韻》云:“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薄短藉居钣洝肪硪籓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布于全國各地。
          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絹畫古地圖中,在江華縣的瀟水支流有一條羅水,當系一以羅人南遷于此而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帶分布之區,至今壯族語稱田為羅,即山間田之意,也說明羅人有一部分南遷至兩廣與駱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羅為名的地方,決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羅人則又向西南,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后來并吞了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成為泰族的一部分。
          《經世大典總氛脅堵肌返摹棟朔吃盥菲性兀涸雷嬤獵迥輳薜罟髀薨⒉斕燃岸袈髀攄頗賞晾唇!對販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扶使”,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后又分別立八番、羅旬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今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后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于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保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萬福攸同,蘭桂騰芳》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

      據羅氏族人考證,古枝江羅國,是古羅國31世君主羅公元前366年所建,自稱枝江羅國始祖。羅乘,諱凌甫,號益,程政次子。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周烈王聞,初為狠守。公晚年,顯王時佐秦有功,受封益伯侯,復興羅國。都于南郡之枝江,楚南荊州府枝江縣舊有羅國城,公所遷之處也。即今湖北省枝江市顧家店鎮的羅家沖村和羅家河村一帶。傳曰:“周末徙枝江!敝腹线w事。公復國后,追尋源流,取祝融火正(開宗始祖)徵字之韻,切匡正(羅國始祖)隴西之音,從郡葉音“隴西郡”,以國為氏,自此而起也。周顯王庚辰歿,壽九十七。葬枝江城北,坐北向南。事載枝江縣志。原配孫氏,次配袁氏,三配姬氏,四配董氏。生子二圖南、圓南。圖南周考王甲辰(公元前437)生;圓南威烈王辛酉(公元前420)生。凌甫公17歲生圖南公。

      古枝江羅國君主經過46年的經營,傳到33世守隴公就壽終正寢。守隴公,諱宣,號連捷,圖南長子。威烈王己卯(公元前402)生。蔭襲祖爵。周慎覯王辛丑(公元前320),守隴公82歲時,領家屬28口,由枝江遷于岳州府平江縣居焉。其后因居潭州,即今之長沙也。自古傳“羅氏起脈,望出長沙!惫谥荇鐾醣侥辏ü305)周慎靚王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歿,壽九十八。葬長沙城內天心角,今墓跡猶存。原配呂氏,次配張氏,三配蘇氏。生子二茂峻、茂岫。茂峻公生于公元前315年丙午,紀年為周慎靚王六年;茂岫公生于公元前305年丙辰,即周慎靚王十六年。守隴公20歲生茂峻公。

      北宋開寶年(公元968),柏林南房穎公曾主持編篡《豫章羅氏族志》,寫《豫章羅氏源流總序》,先祖源流上溯到祝融。遵生后裔、豫章32世儀貞公,唐末仕鹽鐵使還鄉,由西山隱吉水,帶去一份豫章世系譜。北宋仁宗皇祐年(公元1053),裔孫元杰公(豫章第35世,仕直龍圖閣學士)徙居福建寧化,再收集了永平、襄陽、長沙、豫章西山、山東、浙江等處的家譜資料,于114歲高齡督侄立行公(豫章第36世)纂修族譜,并集歐陽修、劉敞二先生作序,歷時六年(1049-1054)告成,已經上溯到祝融,編撰了《羅氏流傳世譜》。后來又征集到蘇東坡為羅氏家譜寫的《羅氏譜贊:豫章世家,洪洲望族。忠孝一門,節義兩顧。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后先繼續。禮義仁昭,天倫攸篤。賢子賢孫,旋踵芳躅。以此家聲,遺風善俗。——眉山蘇軾題。

      據枝江市顧家店鎮羅家河村、羅家沖村一帶的羅氏族人傳承的江西豫章堂《羅氏族譜》記載:江西始遷祖羅珠公之父君用公 終于長沙,君用公的祖先居汩羅。而汩羅族人是由枝江羅國遷去?磥,今枝江市顧家店鎮這一支羅氏族人歷經了3000多年滄海桑田的歷史大變遷以后,他們重新找到了古枝江羅國的歸宿,應是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這些記載古枝江羅國的歷史文獻,對于我們研究枝江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利用價值。據考,枝江羅國舊址的羅氏宗祠在今枝江市顧家店鎮羅家河村。羅氏字輩是:希修德傳家 極烺 文明啟運 忠厚延祥 永昌華記 從選慎邦。

      參考文獻:

      《周禮廢墓俜羅氏》;《禮記吩鋁罘季春》;《禮記方嘉罰弧蹲蟠昭公五年》;漢許慎:《說文解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晉郭璞:《爾雅》;唐杜佑:《通典》;宋羅泌:《路史》;元《經世大典總氛脅堵肌罰?/span>清代秦嘉謨補輯:《世本》;清同治版《枝江縣志》;清光緒版《湘陰圖志》;《清一統志》;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民國三年《羅氏族譜》;民國三十年七月《羅氏通譜吩戳骺肌罰慌費粼松骸肚Ч胖ぱ艟邸罰ā度課幕?016年第6期);李粉良:《淺談古羅國》;羅河勝:《羅子國的興旺》;sec674(網名) :《古代有羅國嗎?》盧旦華:《古代歷史上的楚滅羅國》;羅厚興:《流水羅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本文作者歐陽運森:枝江市董市鎮馬家沖村人;宜昌市夷陵區副縣級退休干部)

       

       

      1樓:大自然

      發表于:2022/10/21 17:06:05
      引用 | 字號[    ]
      寫得好!下了不少功夫!


      回復區
      您還未登陸,無法使用回復功能!請先登陸注冊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
      大陆高清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_亚洲老熟女。性视频_日本丰满的少妇在线播放_亚偷自乱在线播放
      1. <optgroup id="0o43e"></optgroup>
        <acronym id="0o43e"></acronym>
      2. <var id="0o43e"></var>

        <var id="0o43e"><strike id="0o43e"></strike></var>
        1. <thead id="0o43e"></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