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ptgroup id="0o43e"></optgroup>
      <acronym id="0o43e"></acronym>
    2. <var id="0o43e"></var>

      <var id="0o43e"><strike id="0o43e"></strike></var>
      1. <thead id="0o43e"></thead>

      • 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世系淵源

      廣東羅氏派衍世系:9

      時間:2015/5/25 22:14:32  作者:未知  來源:中華羅氏文化網  查看:12634  評論:0
      內容摘要:河源羅氏派衍世系河源羅氏大都是明清間由興梅循安遷入,以企生系羅昭遠嫡派與遵生系羅洪德子嗣為最。1、羅昭遠派衍世系 羅昭遠,諱世,長子羅友文嫡傳聰一郎,于明朝初由興寧大坪合水羅陂移籍和平熱水建圍落業,是為羅村起居始祖。后裔派衍嶺背、嶺下、大昌、福林、下墩、下坪、海溪、石角頭、上、下...

      河源羅氏派衍世系

      河源羅氏大都是明清間由興梅循安遷入,以企生系羅昭遠嫡派與遵生系羅洪德子嗣為最。

      1、羅昭遠派衍世系

       羅昭遠,諱世,長子羅友文嫡傳聰一郎,于明朝初由興寧大坪合水羅陂移籍

      和平熱水建圍落業,是為羅村起居始祖。后裔派衍嶺背、嶺下、大昌、福林、下墩、下坪、海溪、石角頭、上、下河唇、塘肚、決嶺、新洞、老虎棲、河杭口、糧溪之柑子坑等村鎮。

      三子羅友亮嫡裔羅俊堂生四子:銘、鐘、鎮、鍏。羅銘,諱仁甫,號懋齊,生于明洪武辛未(公元1391年),惠州貢生,配九妻,生十八子:長瑛、次珪、三琛、四珦、五璲、六璥、七璇、八瑺、九璉、十璘、十一珮、十二瑞、十三環、十四琫、十五璋、十六珹、十七瑧、十八琳。

      次子羅珪,妣廖氏、副妣駱氏,生子廷光、廷輝:羅廷光占籍河源埔前覆杓嶺開基;羅廷輝下傳—補—仲寧—省野—養一—應亨—錫靈—文信—名懷,羅名懷遷徙連平縣隆街鎮興降村羅屋立業。

      第四子羅珦生子:廷寶、廷英、廷敬、廷懿、廷芳、廷萃;廷寶后裔移居和平糧溪梅徑落籍;廷英后羅仕生移民和平彭寨隆周開戶。

      第十二子羅瑞生三子:廷顯、廷經、廷綸。羅廷經生儒—應睦—詢—誠恪,羅誠恪后裔分別遷徙和平長塘東嶺、蘇光、赤嶺開基。

      羅俊堂次子羅鐘生三子:珍、理、隘關。羅珍生七子:廷俊、廷濟、廷瀚、廷賁、廷芳、廷宗、廷樂;羅廷樂生法財,法財生應志,移居和平貝墩開籍。羅隘關,行六十九郎,生三子:明儒、誰儒、吳儒。吳儒—汝磷—坤揚—永一郎—文韜,支派和平優勝太陽坳、下徑村立業。

      2、羅洪源派衍世系

       遵生系羅昌齡生三子:尚古、尚崇、尚立。羅尚古派衍河源世系為珠公45世尚崇—洪源—志明—季亮;羅季亮生二子:谷瑢、谷瑾。羅谷瑢九傳至羅萬齡生二子:紹梅、紹山,兄羅紹梅卜居河源埔前霞村,弟羅紹山支分赤嶺下開基。羅谷瑾七傳至羅惠,自福建風浪村遷俐頭崗,與子佰二郎遷徙和平熱水石圳落業。

      3、紫金—羅洪德派衍世系

      紫金羅氏 支派繁多,大多數基祖都是遵生派系尚古、尚崇、尚立公后裔,也有企生公嫡傳子孫。

      羅尚崇次子羅洪德,字必元,配九妻,生十八子。長子大一,字君崇,七傳羅應賢、羅應忠、羅應文兄弟,由大埔古野村移居永安縣(今之紫金縣)巖前約鷓鴣塘墩子頭(今烏石榕林)落籍。

      第六子大六,字君瑞,四傳羅洪振,行萬八郎,自江西吉安遷徙福建泉州安溪立籍。十一世羅永修自福建上杭大洋壩遷移紫金黃花約坡頭下立戶。十三世羅文育由紫金西門移居附城水澄南沭洋筑圍。十四世羅仲英、羅受壽與念五郎、莊一郎由福建上杭大洋壩遷徙紫金西門外鯉子塘龍子嶺開基,支分塘閣、黃花赤珠坑坪上、湖衙前園墩白溪、附城新莊、青溪等地創業。羅受泰自上杭遷徙永安黃花赤珠坑坪上(今附城新莊)落業。十七世羅宏猷、羅宏經自永安黃花遷移花縣;十八世羅奇英、羅粵英自花縣回遷紫金古竹槎嶺黃嶺窩和古竹雷公橋而居。羅弘振由黃花上本遷移附城中洞、衙前、小黃花等地落業。

      羅循簡后裔羅德茂、羅元東、羅元敬、羅有佩遷徙河源埔前鎮龍陂開基,支分主固嶂、下窩子落籍。第七子大七后裔羅萬與移和平縣附城均石開籍。十二世羅敬賢由興寧遷移紫金臘石約澄田坑高簡開戶。十三世羅元祿由澄田坑遷徙柏埔東方葵笑坑,支分福田農會落業。

       第十二子小三,字福清,八傳羅及泉于明萬歷三年,自興寧遷徙紫金巖前約楓林下定居,派分烏石、大陂荷樹下、藍塘石、坳頭嶺、南山寨背、龍窩羅屋排、高坑高富樓、桂山、竹坑等開基立業。

      第十四子伯四,諱元佑,十六傳羅永寧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由興寧遷徙紫金上義周塘圍落業。

      第十五子小六,元朝進士,十五世羅清啟、羅清泰于清乾隆三十四年自惠東高潭遷徙紫金龍窩龍光石坳,后移居琴江羅湖村建圍。

      第十六子伯七,字君垂,長子德秀公七傳羅環之長子羅尚質移籍長樂三伯洞;次子羅尚忠遷徙紫金義容和尚田;三子羅尚德、四子羅尚金移居紫金臨江光凹赤掃堂,后回遷長樂老祖屋。八世羅維富自興寧遷移鳳安下石大坑、羅法行由長樂移紫金藍塘半徑桐梓頭立籍。九世羅有興自長樂轉水黃金坑遷入紫金義容新平橋田新坡落業。十世羅通自長樂遷移紫金臨江大利牛良坑,生四子:榮錦、榮秀、榮標、榮祖,遷居河源葉潭吉布圍,分支楊額頭義容汀村、黃蓮坡娥長潭等地開基。十一世羅榮學自長樂遷徙紫金臨江橫塘村赤草塘立業。十二世羅鳴忠由黃蓮坡移居塘豐村,分支義容汀樹、八斗種、古竹四維等處耕居。十三世羅新恩于清康熙年間遷徙紫金黃塘約藍坑建村。十四世羅英松自興寧遷移紫金上黃塘村豐圍;羅松香自興寧新坡家莊圍下新屋遷徙紫金好義圩落戶;羅鳳庭自興寧遷紫金瓦溪下賴坪上建村。

      羅德秀后裔羅廷俊遷移河源埔前市下羅村落業;羅深宇移民東源燈塔坪塘而居。

      第十八子小九,字君姿,傳九世羅奕哲于明萬歷丙辰歲(公元1616年)自興寧龍田高車移民紫金黃洞長塘排開基,派衍中興塘、排角、豐塘博下、東平齋塘前、竹園圍創業;羅華山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由興寧花螺墩入遷紫金直徑村大塘羅屋娶妻生子。十二世羅春錦于清順治七年,自興寧花螺墩大圳遷徙紫金瓦溪高田半徑。羅象展后裔羅廷千父子自五華水寨遷紫金洋頭黃砂坪立業。十四世羅海興由瓦溪高田遷九和熱水則田開戶;羅匡德從順德大良遷紫金烏石石馬角,分支沙子壩。羅恭厚由梅州移居紫金龍窩羅屋。十五世羅仕清由福建遷紫金鐵頭潭五湖橋,分支藍塘龍渡村;羅升仲自興寧花螺墩遷徙紫金安良井塘頭,其弟羅升富遠遷廣西賀州立籍。

      羅新翰后裔羅祖賢居歸善安良,數傳羅萬謙移籍紫金;羅日冕遷和平下車群鋒;羅日立遷徙和平熱水陳坑立籍。

      4、燈塔坪塘—洪德公派衍世系

       本派先祖元杰公,于宋大中祥符年間,自江西虔州鴉鵲林遷徙福建寧化石壁開基。越十一世洪德公第十六子伯七公,字君垂,居寧化石壁村。元朝至元甲申歲(公元1284年)鄉試舉人,癸巳歲(公元1293年)任廣東潮州府同知。致仕,占籍興寧南郊開基立祠,妣徐氏,生子德秀,子孫昌盛。

      羅德秀,字成峰,生于元至治辛酉(公元1321年),歲貢進士妣陳氏,生三子:均美、均受、均章。均美—勝受—璇、珩、瑾、瑀、瓊、璣、璿;瑾—淳、濠、深、漳、潛—小七—弘—千六郎—深宇。

      羅深宇,隨父千六郎遷徙惠州府河源禾溪約,后卜居小江蔡莊約仰坪田坪塘圍落籍創業,今之燈塔坪塘,子孫昌盛,瓜瓞延綿。

      5、埔前羅氏派衍世系

       埔前羅氏一系昭遠支派,二系昌齡嫡裔。

      羅世一友亮派衍世系

       羅世—友亮—俊堂—銘—珪—廷光,羅廷光遷徙河源城區埔前鎮杓嶺開基立業。

       

      羅洪源—谷瑢—萬齡派衍世系

        羅洪源,行泰郎,羅尚崇生長子。生于宋嘉定丁丑歲(公元1217年),生子志旺、志進、志明;羅志明,生于宋淳祐壬子(公元1252年),妣盧氏、吳氏,生四子:季亮、季有、季澄、季祥;羅季亮,生于宋咸淳乙丑(公元1265年),居福建寧化石壁,妣許氏,生二子:谷瑢、谷瑾。羅谷瑢—三六郎—大一郎—原佑—泰一郎—韶仕—法全—法通—繡龍—萬齡。羅萬齡生二子:長子紹梅肇基河源埔前霞村開籍;次子紹山,卜居埔前赤嶺下落業。

       

      羅洪德—大六派衍世系

        大六,字君瑞,號四十三郎,洪德公第六子。生于宋淳祐壬子(公元1252年)。元至元歲貢進士。仕廣東潮州府大埔縣學政。致仕,自福建寧化遷徙大埔,卜居湖寮。妣王氏、龔氏、張氏,生三子:循簡、循規、循矩。羅循簡十傳羅元鎮之子羅德茂遷埔前龍陂開基;羅元東、羅元敬與侄羅有佩移居埔前下窩子落業。

       

      羅洪德—伯七派衍世系

       本派羅氏與燈塔坪塘羅氏同宗共祖。上世源流:洪德公—伯七—德秀—均美—勝受—瑾—濠、淳;羅濠越八代廷俊公肇基埔前鎮市下羅開基;羅淳后裔羅深宇則落籍東源縣燈塔鎮坪塘建祠開村。

       

      6、冼川太郎公—法廣派衍世系

      上世源流:太郎—十六郎—廿三郎—三五郎—十五郎—廿一郎—念九郎—卅三郎—十三郎—文寧一應酉—四三郎—公孫—永春—斯禮—法廣。

      本支上祖系隋唐好漢羅成(世推)、羅通(志為)后代。先祖羅立賢之子周倚,因黃巢亂,自江西南昌黃古巷避居福建劍州劍浦縣魚鱗閣(今之南平儒羅鄉羅源村)。六傳羅巖茍,生子太郎。太郎公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遷徙連城文亨開基立籍。十三傳羅公孫,生于元至正四年甲申(公元1344年)二月十九日巳時。因族人羅天鱗領導農民起義失敗而誅連九族,毅然投奔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行列。羅公孫十幾歲就上陣殺敵,屢建奇功,升任陜西漢中鎮撫司,誥授明威將軍。因征戰勞累,歿于明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妣蔡氏溢娘,生五子:福海、永寧、永春、永受、永華。羅永春,字遠華,明永樂初官至四川建昌上南都衛千總。妣吳氏益娘、副妣觀姑,生四子:顯宗、斯政、斯禮、斯保。斯政移居廣東長寧而居;斯保遷徙廣東惠州北門。

      羅斯禮,居連城亨子堡,妣陳氏,生子法廣。羅法廣,生于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七月二十日子時,于成化癸卯歲(公元1483年)自福建連城遷徙廣東惠州石門。爾后,卜籍河源上莞落業,為冼川羅氏開基始祖。

      7、和平羅氏派衍世系

       遷入和平羅氏大致三支系,一是昭遠公裔,由興寧大坪遷和平熱水、糧溪(今

      陽明)、彭寨、附城、長塘、優勝、貝墩等村鎮;二是洪德公子孫,自興寧、梅州、五華入籍和平熱水、附城、陽明、下車等地;三是自閩贛遷徙支裔。如明朝初年法惠公由福建寧化風浪村遷入和平俐頭崗立籍;明正德戊寅歲(公元1518年)羅卜才由江西吉水遷和平參與筑城后,落戶城東壩街;羅觀太于清光緒二十年由福建移民城東壩街開基等。

      《和平縣羅氏族譜》記載:羅季善生法惠,于明朝洪武年間,因商卜籍和平俐頭崗開居,派衍熱水石川、新屋下、羅香洞、南子坑等地落業。

      熱水陳坑羅氏,是羅洪德小九后裔,十八世孫羅文行,自興寧花螺敦遷龍川縣佗城上蒙建寨農耕,其子羅應昌移居和平縣熱水陳坑,是為始基祖。

      熱水羅村羅氏,則是企房羅昭遠之子羅友文后裔。族譜記載,羅友文(友忠)裔孫羅法教生二子:正朋、正明;羅正明生泰興;羅泰興攜子念一郎遷移和平熱水羅村立業,支分留村楊梅坪、仁義圖林盤龍堡羅屋開基。族老相傳,早在明朝永樂年間,就有羅昭遠嫡裔肇居熱水羅村,每年春秋祭祀,要走幾十里地到興寧大坪祭祖。子孫繁茂,數百上千族丁走大坪掃墓,也算虔誠。不知哪位族人想出一個“歪”主意:“他”召集了幾位羅村青年,晚上潛到大坪始祖羅昭遠妣何氏墳墓,偷偷摸摸挖掘祖妣墳墓,把祖妣何氏三娘骸金“偷”回和平熱水安葬。第二天,大坪堡羅陂族人發現祖墳被挖,是件大事,緊急召集四大房父老商量,經過數天摸查和偵探,認定是熱水族人所為。集合百名大漢,浩浩蕩蕩赴熱水羅村,企圖“掄”回祖婆“骸金”。熱水羅氏也不示弱,糾眾百人與之對峙,曰:“祖婆,是大家的,既有始祖昭遠公在大坪安葬,我們迎回祖婆在熱水妥安,也合情合理!被ゲ煌吮,勢如水火。經數天爭執,仍無結果。最后驚動縣大爺公斷:挖“墳”不對!既然“骸金”己安妥于熱水,也是孝心。判熱水村民雕塑“祖妣”銀牌一座,鞭炮敬送回大坪妥安。判熱水村人白銀百兩,作為大坪羅氏安葬祖婆恤金。既然都是宗親,又是同宗共祖兄弟,雙方以敦宗睦族為已任,一笑泯之。至今,始祖妣何氏三娘“骸金”安葬在熱水羅村,祖妣何氏“銀骸”則安妥于大坪大龍田洋塘排,雙方約定,每年正月二十日與八月十七日,即春秋兩祭期,子孫掃祭,風雨不改。

      8、龍川羅氏派衍世系

       龍川縣羅氏史料記載,大唐進士羅昌儒,于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任循州剌史,舉家從湖北興國(今陽新)開居龍川興賢坊,即今佗城羅屋坪,據考,這是最早定居龍川的羅氏始祖之一。隨后有北宋羅愷占籍龍川;羅企生支派羅萬后裔開基鐵場;羅遵生嫡系羅洪德之嗣派衍佗城四甲義都。

       

      羅昌儒派衍世系

       

      上世源流為羅珠二十二傳萬平—元暉—世義—志羲—尹集—有敬—漢壑—戴—宗賢—昌儒。

      羅昌儒之曾祖羅漢壑,又名漢合,字尚志,號柏谷,豫章人。唐開元進士,薦授膳部天官員外郎,為唐尚書。因鄂宗異人羅公遠得罪明皇,懼怯禍及,退隱富川朝陽開店為商,即羅家店是也。

      《湖北永興朝陽羅氏根源序》記載:大唐“漢合公,以進士為天官郎,因異人羅公遠假月宮之游以動上志,明皇遂學異舉之術,不盡傳其妙,斬公遠于天街。越二年,朝使復遇公遠于黑水,遺蜀當歸二本,明皇驚異而莫喻其機,此開元時也。天寶之際,上避祿山亂,方悟當歸之意,大索公遠于天下。至大歷中,而同姓羅禍者多矣。公知幾,即隱于永興朝陽南山下,開店為商,又諱官名漢壑為漢合焉!绷_漢壑娶妻諶氏,生子戴,占籍永興,羅戴娶妻程氏,生三子:宗質、宗贊、宗賢;羅宗賢娶妻余氏,生子昌儒。

      羅昌儒,約生于唐文宗大和年間(公元827835年),居湖北興國(今陽新縣)。唐僖宗乾符初登進士,乾符六年己亥(公元879年),授廣東循州剌史。赴任之前,囑老仆羅馱子曰:“適逢末世,吾無兄弟可托,故園桑梓,汝宜勉力修培,先人隱棲于此將百年矣。書香不可不繼,此行亦大不得己也!钡秩魏,因黃巢作亂,道路阻塞,留寓龍川,筑室龍川城興賢坊(今佗城羅屋坪),爐為“望先樓”,自題詩一首云:

         朝廷拜命剌循州,桑梓輕離不自由;

      一片心懸憂國難,兩行眉皺望先樓。

         羅昌儒為官廉正,惜才恤民,汰除陋規,民樂其安。致仕,卜居望先樓。越八代至羅清臣,娶妻吳氏,生二子:孝義、孝忠;羅孝忠生二子:居仁、居敬。羅居敬,宋哲宗時登進士,授福建汀州剌史,生三子:孟鄰,進士,授益州剌史,孟郊、孟邦。

      羅孟郊,字耕甫,生于宋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宣和五年領鄉薦,甲辰科(公元1124年)連登進士及第探花,授翰林學士。妣周氏,生二子:鍧、鈞;羅鍧娶妻趙氏,居龍川城興賢坊,迄今佗城羅屋坪羅氏,皆其子孫也。羅鈞娶妻胡氏,夫婦盡孝,攜父孟郊骸金回籍湖北興國焉。

       

      羅愷派衍世系

      羅愷,字次元,號海如,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壬子(公元1012年)十月初三未時。其父羅晟于五代末年,自江西南昌遷徙龍川豐稔羅田圍立籍。羅愷,熟習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思維敏捷,文才拔萃,少負盛名。宋仁宗嘉祐二年丁酉科(公元1057年),登進士及第探花,授吉州通判,轉海州知州。為官十九載,躬親職事,忠君護國,有政聲。由于族譜欠缺,世系失考,熙寧九年丙辰(公元1076年)歿于海州任內,終年六十有四,葬回龍川豐稔坳背山坡。有子羅明遠,任撫州崇仁縣知縣,由于族譜欠缺,世系失考,越二十九代至羅德昌裔孫,乃居籍于龍川縣豐稔鎮羅田圍(今深水坑),有的后裔派衍珠海立業。1980年秋,當地農民周坤明在豐稔坳背挖屋基時,發現墓園羅愷墳墓一座并石刻墓碑一塊,碑長98厘米,寬91·5厘米,是北宋探花羅愷墓志。墓志銘為羅愷同年進士翰林學士曾布于元豐元年戊午(公元1078年)所撰,記述了當時羅愷殿試經過與為官政績,具有非常高的歷史研究價值,且保存完好,屬于國家級珍貴文物,由龍川縣博物館收藏。河勝有幸于1998年赴龍川尋根問祖,在羅青、羅思俊、羅卓平的帶領下到博物館觀看了原碑,并抄錄了墓志銘如下,供參考。

       

      附:探花羅愷墓銘志

      宋故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知海州軍州

      兼管內勤農事輕車尉,賜緋魚袋借紫羅公墓志銘

       

      朝散大夫行起居舍人、龍圖閣待制知廣州軍州事兼管內勤農市舶使,兼廣南東路兵馬都鈐轄,兼本路經略安撫使騎都尉,曲阜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曾  布 (篆蓋)

      朝奉郎尚書,刑部員外郎提舉舒州靈仙騎都尉,賜金魚袋竇卞撰承奉郎守大理寺丞,前知循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借緋 盧  侗書

      公諱愷,字次元。其先南昌人,五代末徙循之龍川,仕劉氏有顯者。曾祖保強,皆隱德不仕,父晟贈都官郎中,母張追封永安縣太君。

      公幼喜學,不為章句,孜孜經術。以循之學者不尚師友,乃走四遠,求可以益己者,擇其所長而親炙之。未冠有聞于鄉里,于是傍州之學者來咨焉。

      再舉禮部,歸而念親之老,嘆曰:“曾子三釜而心樂,非及親之仕乎!蹦思侔娑傺。連丁內外限,既終喪,讀書為文愈刻苦。逮十年,得昭州龍平主簿。鎖其廳。試桂州,偕計而上。嘉二年春,仁宗皇帝臨軒試進士,擢公第三。方唱第時,三人者每拆封,天子俯視其姓名,左右執政大臣、翰林兩禁,逮三館諸公皆立殿上。間得陟降,無不引頸以觀。蓋糊名至公,無亳厘之,雖人主莫識其誰何。乃見公爵里,乃海陬萬里。一日以文辭拉巍等,有以見朝廷取士之不私,又以見聲明文物之施及于遠。莫不歡呼嗟嘆,比比來視公顏面,問甲子者。公時年已四十五歲矣。

      授大理評事,通判吉州。會守將缺,或渭州劇,意公有不逮者。公攝守政一年,百事不勞而緝,多仁恕愛,利吏有犯,劾力嚴。上下畏肅,稱神明。遷大理寺丞。六年,罷歸試學士院,公笑曰:“以賦取士已失之矣,又以賦試帖職乎!辈涣粢,已而考官以所韻誤。上聞,遂知淮陽軍。七年,特除殿中丞。先是禁林給札有戾禮部格者,諸公多喻而改正之。公于貴人無左右之助,獨不得所喻,公亦恬然無動心者。至下邳,笑曰:“是邦奚所為視事!蔽醇霸,錢唐人慎東美嘗客游泊舟關外,見惡少酗酒相擊者,徐曰:“我與你較奚不可,然負我公仁!彼煜噌尪。其感人心也如此。

      英宗嗣位,汛恩為太博士。治平二年,知開封縣。韓魏公面告之曰:“雅君吏事已試赤縣,治京師無以縣道為!币钟倚沼锈飫萦麚戏ㄕ,公處之裕。如不作威厲,告之以法當爾。人繇是信公,能譽翕然。其年改屯田員外郎。

      熙寧元年,今年登極,陟都官提點府界公事,賜五品服,召登對,公遠人一日見清光,語時事不知有以稱上意。知陳留縣。錢公范捕蝗捶村民,民號呼。上適遣中貴人取禾,視所傷,因知令所笞非法。公坐不即劾,出守蘄春。

      四年,遷職方秩滿,入判登聞鼓院。五年,乞補外知復州,州廢,徙鄂州。八年進屯田郎中,武昌還,復蒞鼓院。公嘆曰:“吾所至不少懈,疇在知我者老矣,獨無閑處,任其在天,以樂吾心耶!本拍臧嗽,得海州。至未久,公病矣。十月十日終于州之正寢。

      東海距下邳不遠,聞公之來,喜曰:“是前日淮陽羅公也!豹z有滯而未決者三十余事,公視其所,因立判析之。公雖病,緝治有條。民已愛公為政,及卒,老幼相率哭之不去。本道使者,皆稱其材。

      嗚呼!士寒遠而窮困者,患在朝廷不能取,取而有聞于時,其位反不克顯。其命也夫!造物者果如何耶!公性重厚寡言,寬裕不泄。拉甲科至為郎,屢治郡,居處泊如,若未第時。所至無秋毫之犯,人尤咨其廉清,或譽之者,公曰:“士小節何足尚!弊迦酥氄呶,皆分俸以周之。家人告以月入析之眾,則已無以自給。公曰:“猶多如若人者,何不可耶!鼻胺蛉藦堊贩庀稍纯h君;夫人鄭封壽昌縣君;子明遠撫州崇仁縣丞,孝謹文雅,肯構彌恪。女二人,長適長史吉駕,次進士陳師況。一未笄孫,曰興孫,后卒。

      縣丞君卜以元豐元年十二月十四日,葬公于進賢鄉寧仁里太君墓右,馳書叩予曰:“公先子父之同年,敢泣血以請銘!庇桠蛟唬骸拔遗c公當崇政唱外相從相得之樂,視青云如俯拾地芥,二十年落魄為漫郎,公乃溘然!睖I潺潺不止。于是銘曰:

      生遐方,志則強。學有聞,發以光。

      文飾吏兮政循良,去見思兮愛利長。

      白守一節兮為郎,有子賢兮后必昌。

      (此羅愷墓志銘碑文是1980年出土,藏于龍川縣博物館)

       

      作者:曾 布(公元10361107年),江西南豐人,北宋散文家曾鞏之弟,與兄鞏、羅愷同年進士。宋神宗熙寧期間,參與王安石變法,進翰林學士,兼三司使。后與王安石、章、蔡京等政見不合,幾經沉浮,晚年貶官舒州司戶!读_愷墓志銘》作于元豐元年。

       

      羅昭遠派衍世系

       

      羅昭遠,諱世,行七十三郎,元至元間由福建寧化遷徙廣東興寧北廂大坪立籍。妣何氏三娘,生四子:友明、友亮、友文、友直。其中友明、友亮、友文后裔分別移籍龍川、和平、河源、東源等地。

      羅友明生二子:文富、文貴;羅文貴,字秀三,諱銘先,軍功六品,明朝初,例授總旗,由興寧大坪卜筑龍川西門,為開基佗城羅氏始祖之一,配鄧氏,生二子:穎、順;羅穎隨母回籍興寧。羅順十一代孫羅繼祥暨其子羅欽祝、孫羅俊英三代為官縣丞。后裔羅元龍、羅紹龍、羅蘭、羅喜卜居佗城筠竹腳;羅龍占籍南徑開基;羅公梁移居上高澗;羅振秀為車田羅氏肇基始祖。

      羅友亮后裔羅居敬,自佗城上印遷徙東源縣柳城南壩立業。羅盛彩自興寧大坪移居龍川平越約珠塘村,為巖鎮城頭羅氏始祖。妣陳氏,生子顯神,因修水庫,部分后裔移籍博羅暨惠陽水口落業。羅福田占籍佗城大江白照壁。羅文惠卜居龍川麻布崗小長沙。羅如宏遷義都桐畬白石;羅柱盛、羅居廷占籍楓樹壩聯豐、竹嶺;羅鳳汪由興邑遷居佗城四甲上峰立業。羅永泰自興寧大坪遷徙龍川上坪大坪畬立業。

      羅友文(友忠)九世孫羅治、羅杰父子,明朝間由興寧大坪移籍佗城,德璽移居上蒙開基。生七子:廷植、廷權、廷梓、廷機、鳴臬、廷桓、廷材。十一世裔孫羅登史,由興寧遷龍川佗城高地而居。妣徐氏,生六子:維藩、維桓、維翰、維寧、維龍、維鳳。

       

      羅元善派衍世系

      羅元善,派系伯旺,生于明洪武十六癸亥(公元1383年)三月初六卯時。先祖居江西吉水。后遷福建寧化石壁葛藤村。曾祖父羅則,與胞兄羅吉、羅世三人遷廣東惠州府興寧縣、長樂縣落業,則孫羅蔭回遷石壁葛藤坳。蔭子羅元善,于明宣德年間,自寧化移籍龍川縣鐵場約金坑霸口,轉遷黃泥坑立籍,為龍川鐵場羅氏開基始祖。妣駱氏,生子洪進;妣金氏、魯氏,生三子:銘通、銘銄、銘亮。

      羅銘通,生二子:真、廣。羅真自鐵場遷長樂縣黃草嶺,后裔仕斌、仕誠、仕朋,又自長樂縣遷徙重慶西彭立籍;羅廣第六代羅玉城,自鐵場遷老隆坂塘開基。

      羅銘銄,自鐵場黃泥坑遷移登云北山圍筑宅定居。生四子:仲瑀、仲儀、仲城、仲泰。羅仲瑀生三子:才勝、才利、才蔭。

      羅才勝,少懷大志,氣度寬宏,于明憲宗成化年間,偕弟才利自長樂登云北山圍遷移雅寄石雅鄉。兄占籍石雅頭棉畬里,為石雅頭肇基始祖;弟筑室竹頭神正頭圍,為紫市竹頭神立基始祖。羅才勝娶妻巫氏,生三子:李孫、友全、赫恕。

      羅李孫于嘉靖年間移居窯窟口,越九代羅起錦,與堂兄弟羅起鰲、羅起鰲(友全裔)、羅起禮(赫恕裔)移居花縣獅嶺豸場開基;羅起禮長子羅如鳳再移籍清遠龍塘黃龍嶺開基,子孫昌盛。羅李孫后裔:永祈、起紅、起炳、起渭等,遷徙湖南瀏陽張坊鎮;九虔、如登、如球,分別遷徙江西銅鼓縣大塅和鶴吼;九熾遷江西靖安塘埠。

      羅友全居紫市老圍里,娶妻鄔氏,生五子:福緣、福承、福生、福孫、福榮;裔孫羅大亮移居東源縣黃村石榴欄開基,羅大倫、羅大統、羅大朝、羅大興、遷徙博羅縣三多竹;羅應蘭后裔羅重文、羅大禮移籍河源七樹壩,轉遷龍川金魚羅屋;羅若善遷移廣西賀縣桂嶺枚江村九龍灣;后裔羅致傳、羅思顯、羅思懷、羅思橋、羅思昌、羅輝章、羅木華、羅泮華等與赫恕子嗣羅紀佳、羅水泰、羅節鳳、羅榮華、羅致養、羅致輝、羅火安、羅忠等漂洋過海,遠徙馬來西亞沙巴洲謀生落業。羅忠授予拿督勛銜。

      羅赫恕居石雅頭,生子福進。后裔:重厚、玖樁、明光,分別卜居黃村、葉潭黃龍坑;祖彥遷上蒙,羅庭自上蒙移居老塔下;文耀居佗城塔西村;日新、文彩遷四都新川村;如瑢遷臺山,后裔耀威、宗星、仕秀自臺山遷連南寨崗;重逵遷徙江西遂川縣黃坑鄉;重輝孫桂垣、祖懷曾孫如鳳遷湖南瀏陽張坊鎮;文松、文柏遷廣西賀縣桂嶺。

      羅才利,居竹頭神正頭圍,配孫氏,生二子:秀松、秀柏。羅秀松,移居杏里村,生四子:文聰,遷居黃布松洋,越八世文龍、文琪,由松洋遷居佗城坪田立基;文明留居杏里村,裔孫觀林、梅春、繼元、福佳、祿桂、文廷、芹佳、錦章、致元等,遠徙馬來西亞沙巴州立業,致元任職北般鳥郵政總局長;文忠占籍藍口鎮:文貴遷居老隆官坑。

      羅秀柏,居正頭圍,七傳羅會宗生七子:國泰、國民、國安、國用、國達、國潤、國通;七兄弟遷徙江西上猶縣水廠下寨開基;越九代羅文廉遷徙上猶大雷隘羅屋壩立籍;秀祿、云高,分別遷居廣西開宇寺、賀縣觀音坐蓮;發茂,遷湖南江華張家洞。后裔天爵、富發、觀福、石根、和清、石養、思仁等,遷徙馬來西亞沙巴州開基落業。天爵,為北般鳥參議員;丹斯里羅思仁,為國會議員、沙巴州首席部長。

      羅仲儀生二子:羅虔留居北山圍,羅虞裔孫金鐘移居通衢寨背。羅仲城自北山圍遷移十二排肖鄉坳頭開基。羅仲泰留居北山圍。

      羅才蔭,自北山圍遷五華羅經水。

      羅銘亮,留居鐵場黃泥坑,生七子:羅維、經,遷徙博羅蘇坑;羅緣、羅璣分別遷徙嘉應州東源半布;羅絟、羅織、羅潔,留籍鐵場。

       

      羅洪德派衍世系

      大一公后裔羅萬才,自大埔遷龍川義都桂林開基。大六公十二傳羅大茂,自興寧徑心遷徙龍川佗城四甲開基。小九十九傳羅文行,自興寧遷上蒙,生五子:應開、應昌、應魁、應欽、應錦;羅應昌自上蒙又遷和平熱水而居。


      相關評論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
      大陆高清国产一级特黄aa大片_亚洲老熟女。性视频_日本丰满的少妇在线播放_亚偷自乱在线播放
      1. <optgroup id="0o43e"></optgroup>
        <acronym id="0o43e"></acronym>
      2. <var id="0o43e"></var>

        <var id="0o43e"><strike id="0o43e"></strike></var>
        1. <thead id="0o43e"></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