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彭羅氏天珍公后裔繁衍簡序
羅國肇封周寧王 楚子持疆彼國強
力行仲素遺風遠 琰藻君章繼澤長
竊惟杞梓參天,必資其始,江河入海,當窮其源。夫非源頭之發,而流派河由廣也。且非本固之榮,而條枝奚以隆也。雖然流廣系于源發,枝隆系于本固。而我輩不得不興思其祖德宗功之源者乎。蓋功德之源既思,而其譜序不明,又安得以為人望也哉。故帝王相傳之次,必書於簡。士入嗣續之序,必載于譜。
羅氏出于重黎,為黃帝司徒。號曰:祝融,是時以火司化。號曰:赤帝,聽弇州之鳴鳥以作樂歌,生于鄶,終葬衡山之陽。祝融生囂術,囂術生句龍,句龍為顓頊后士,能平九州辯土地之宜,以教后世兆民祀之,以配社本妘姓,周初封其后於羅因以為氏焉。春秋時代羅為小國,迨逮襄陽之宜城,徙荊州之枝江,周末遷至長沙,秦武陵令君用因督運官鐵溺死洞庭,其女與弟同尋尸不獲,俱赴水歿?と烁衅淞x,即長沙城東故居建祠祀之。
君用遺孤名珠仕漢高為治栗內史,奉命守九江郡?と藦埥猾I地,遂與灌侯嬰筑城十里許,闕六門,手植豫章遂家焉,而羅之郡名自是始矣!珠公實為羅氏始祖,分部天下羅氏皆其后矣。
晉安隆間珠公十七世孫企生、遵生二公仗節死義,清恩表其閭曰:“一門忠孝”。珠公三十四世孫羅崱諱山斗公諱崱初徙銀瑭,晚徙瀘陵之戡缷生三子,長曰:超,次曰:延,三曰:達。超、延、達之孫支派衍江西九邑,人口鼎盛而興旺,衣冠人物堪傳不朽,登鼎甲者蓋有六七人焉。公侯將相蒙賜命而受封拜者不一而足也。
崱公之裔孫徙湖廣江西往返難以勝數,流傳至珠公四十七世孫季祖一郎傳華八郎生天瓊、天珍.長子天瓊賜宴遂與華十三郎之子天琳賜松卜居湘鄉下羅灣洲,今屬雙峰。其時,季九郎之孫華五郎之子文用鳳翔亦自泰和而來,卜筑上羅臺洲,今屬雙峰。清康熙十八年(1679)、乾隆十九年(1754)灣洲、臺洲兩支合修族譜,嘉慶間分修,光緒十八年(1892)、1931年、2000年兩支再次合修,雍正七年(1729)創建總祠“清德堂”于白竹山。
次子天珍字厚柱,號賜安,乳名諱依然,約生于元末至正1361年與1370年之間,由贛入湘,復返贛,后入湘潭,與長兄天瓊失聯,育五子:友儀、友象、友慶、友祥、友章。
友祥公于明成化元年(1465)由江西南昌豐城至湖南長沙城門外的杏花村王伏泗家設教辦學,王伏泗家無男丁,于是招友祥為婿。從此在這安下家來,便生下羅宣。友祥公后自建三間房,從此在大椿橋居住。友祥公逝世后葬南門外南湖港三子尾。友祥公生子名宣。宣公生仕清。仕清公葬河西大石潭蛇山,后改葬杏花村大椿橋三子尾,伴葬友祥公墓右。仕清生五子:溶、源、湛、湖、海。其后人有的遷入省城,有的居麻子壩(麻城)羅湛生子廷珠,廷珠生子東秀,東秀生五子:永、庠、序、慶、良。羅永又生五子:之堯、之訓、之恭、之儉、之德。之德生四子:啟龍、啟鳳、啟麒、啟麟。從此分為龍、鳳、麒、麟四房,子孫繁衍昌盛,故稱“溁灣羅氏”
友象公徙長沙竹樓壩生四子:辰龍、辰鳳、辰麒、辰麟。 麒麟兄弟為翰林,相繼任麻城太守,育伯爵、伯鈞、伯正、伯懿、伯啟、伯仲、伯仟、伯相、伯萬九子。九子娶二十三妻生四十八子(待考),因奸臣沈阡誣告謀反羅氏兄弟因祖父被監禁,被迫合詩八句各自分散離去。羅姓分派詩云:
平地干戈鬧如蛙,黃兵逼散各天涯。
麻城太守麒麟祖,榮合綦梁定貴巴。
一姓改為三五姓,十戶分為萬萬家。
有人記得詩八句,羅家子孫永不差。
伯啟,字文普,號敏堯生守禮,字明祖,守禮生魁梧字顯貞,魁梧生由陞字元贛,由陞生九相、九峰,九峰字萬鼎,九峰生魁萬字啟堯?f生道履、道蒙、道銘(相柏),道蒙生國孝、國賢、國清、國順、國林徙彭水、鞍子、酉陽龔灘。道履遷湖南桃源。道銘遷黔江生尚文 、尚武,居白土等地。
伯懿字祖武,生守仁字公爵,守仁生淑儀字鞏。淑儀生上靜、上登遷北京順天府,靜、登兄弟共育八子,靜山公生大元,以大元序派:元富安國君,福尚太平春,此支羅氏居涪陵竹子灘、羅回壩和彭水走馬嶺等地。
伯仲字祖勇,生守義、守泊,守泊公于明朝遷四川富順,守義字公鬆號府庭,明進士,河南知縣,江西吉安人,后遷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五十一都高坎子,生魁梧、魁鑑、魁儀,魁儀字應富于明末遷貴州凱里茶家坡?a公字懋亥,約生于一五零六年,明嘉靖末年以工部侍郎職務派往四川督辦皇木,逢甘州軍亂,避亂于蜀,落業于四川省酉陽州彭水縣城一百二十里外郁山鎮南京街,其后人遍及川渝兩地,故葬南京街狀元堡,立銅碑為記,武陵羅氏大多其后也,其子孫由于歷史原因派亂無法查找祖宗。
魁鑑公生由財、由命、由彥、由庚、由存、由藝其子孫居江西湖廣,隨行后人大多川東南世居亂派。由存居甘棠鄉因避土司騷擾攜子遷湖廣桃園,定居多代后因逃荒四川居郁山硃沙。由財娶孔氏,九省提督,居長壽。由命娶李氏,任職兵部,居涪州。由彥翰林院士娶張氏,居郁山,故葬狀元堡,其父墓相鄰。
由彥公生九松、九柏、九長、九青、九文、九章、九萬、九卷。松、柏、長、青四兄弟隨祖父入川,余下年幼留贛。九松公失散后,子孫一支從合川移涪陵至武隆廣坪,生廷輝、廷耀,字派:廷朝正仲,萬代榮華富貴;世尚存德,永遠顯厚昌達。九柏公居甘棠鄉、馬巖、羅村壩,用魁鑑公七十字派后又分支序派,九柏公葬羅村壩高家村黃荊墳,其后人遍及大半個中國,九柏生子萬卷、萬斗、萬斛。萬卷生文星、文申,文星于康熙二年避土司之亂移居長壽縣北門外四十里焦家場觀斗山太七甲方家灣,其后人在此興旺發達。九青生萬元,萬元生文漢、文隆,文隆生顯貞,顯貞生應熙、應武,應熙生朝俊、朝坤,朝俊生洪源、洪道,傳說其后人遷麻院渠后遷羅家壩,黔江正陽、舟白等地,以“元紹正啟一、洪大光永昌”序派。
九章公字弘璋,號北啟,福建布政督察從二品,江西臨江新淦縣遷臨川,娶妻凌、王氏,生五子:仕紅、仕緒、仕繼、仕紳、仕縉,晚年攜子孫于清順治入川尋祖,定居郁山牛背,故葬茶艷坪。仕紅字開煌,號萬圣,用九章公號中‘啟’開煌的‘開’序派:啟開國運德、林登世紹洪、大光永昌先、中正朝廷臣。這支人居郁山紫朝灣。仕紳公字吉賢,號萬宰,清進士,黔彭驛道巡撫,移居香山,其子貞純(繼先、貞益)、貞吉分別居黔江黑溪天池坪和擔子坪,序派:貞仁之庭東、家文澤永昌、紹啟登元秀、興明萬德光。并與貞純公分派,而枝繁葉茂,派又生派。
九章公后人不同時期入川而致生異派,其幼子仕縉字文止,號萬藻,為上杭知縣,江西四大文人之一,中年早逝,其子、侄于康熙填川而入,投靠親人定居川東南。由于清朝禁止族人弟兄同居一處,導致族人改姓改派換名換字等多因素。仕縉公生之福、祿、祥、禮四子。
之福字坤華自開煤窯運往郁山彭水銷售,其子在鹿鳴招為門婿自序派:坤正文應國、朝廷三占漢--------
之祿在馬巖挖煤壓死人而父子逃散,據傳其子逃普子方向,之祿逃往洪家溝被梁氏招為夫生尚俊、尚峰,其后待考。
之祥公生國善、國財、國彥三子,以放船為生,國善號君良,因放船而亡,其子汶東乳名羅裱隨母改嫁保家白溪口。國財字譽伯號君聘,生榮東、華東、芬東,榮東字啟良娶李氏生斯文、應武、應賢,斯文生長祥、長發,長發從芭茅灣遷張家灣另序派。應武娶張氏生天證、天賢,居牛背溝底。華東字先舉娶雍氏生斯琪(應才)。斯琪生賢華,賢華生文光、文清,文清生正國、正福。相傳羅芬東被走馬同樂井寡婦洪氏招為婿,生羅平中待考。國彥公字君弼生潮東、沅東(華)、淮東(義),潮東被多次抓丁未獲而逃至彭水失考。
沅東、淮東之后人居天星池四周,沅東娶秦氏生應奇,王氏生應朝、應貴,應奇娶譚氏生天祥,童氏生天富、天貴、天相,后人大多居天星周邊以放船為生;礀|生多子,應魁居龔家山。應恪字松亭乾隆進士,乾隆四十二年到大堂,自建九間瓦房開辦私塾學堂,故名大堂。廣置田園房產,娶鄧氏生天喜,過寄天禎、天昱為子,侄天明、天清,侄孫羅家、羅淮、羅宿、羅朝、羅順、羅宏、羅週、羅寶。天喜公字承璋清秀才,主管酉陽郁山鹽茶稅,娶高氏生羅宗、羅寅、羅富、羅宥,宗公字中秀,娶雍、王氏生七子。寅公權升娶張氏為妻生三子。富公洪吉娶鄧、張、謝氏生四子。 宥公字斐然娶趙氏無子嗣,本人博學識廣,并與酉陽州官羅升棓有說不清之淵源。大堂子孫去向不明太多,但羅寅后人遷回天星池,宗公生仁華、仁華生正基、正富去向不明,仁美生正明,仁林生正貴,仁謨無子嗣過寄子正富、正光,過寄孫恩科,仁義遷學堂堡,仁才后人幫工落業保家,仁全下落不明,富公后人改名用字另序字派,待后人去考證。
之禮在族人的幫助下,定居老郁山溝溝,經營鹽業。生國榮、國華,國華生明康、明熙,明康生文雍、明熙,明熙生文政,以明文安啟開、世秀永登懷序派。
渝彭羅氏天珍公之二十三世孫 羅中興
公元2019年 孟 春
渝彭羅氏天珍后裔繁衍詩序 |
中華五千年 炎黃二祖先 炎帝蚩尤氏 黃帝名軒轅 |
華夏族子孫 奉二圣為先 黃帝生昌意 昌意生荒乾 |
乾荒生顓頊 頊生老童連 老童有二子 即黎吳回賢 |
兄弟是祝融 后分八姓遷 吳回生陸終 陸終后季連 |
荊楚熊與羅 由此而生衍 羅為顓頊后 祝融一個官 |
另個祝融號 火正來分管 上古歷史廣 言歸講正傳 |
羅為捕鳥后 伏羲發網牽 句芒發羅網 捕鳥在羅山 |
最早在河南 羅山到羅田 三四千年前 羅以鳥為鮮 |
敬貢和訓養 羅氏為鳥官 周武滅商時 羅功才呈現 |
封為羅子國 隨周四處旋 周后壓羅國 隨楚遷房縣 |
春秋被楚滅 移民枝江遷 枝江與汨羅 羅州羅國縣 |
后以羅國氏 忍辱無怨言 祝融到源公 六十四代延 |
源公至君用 四十一世牽 合百零一代 年代跨幾千 |
時間可謂長 為民有為官 多為布衣者 沒有達官顯 |
君用天朝子 秦朝武陵官 后仕漢御史 尚書仆射賢 |
督運官鐵險 洞庭溺水淹 子弟女尋尸 未獲共赴焉 |
鄉人感其義 長沙建祠念 黃氏生子珍 郭氏生珠衍 |
羅珠漢司農 筑城豫章建 豫章郡堂始 羅珠為祖先 |
天下羅氏人 盡是珠公衍 晉朝企增生 千古名字傳 |
珠公十七世 忠孝大為天 三十四代孫 羅崱不簡單 |
季祖華八郎 老人常叨念 江西遷湖廣 兩地來回遷 |
相傳天珍公 字號后柱傳 湖南逢世亂 江西長沙轉 |
府下五個子 章義象慶祥 長沙城門外 育子常徙遷 |
有象四公子 龍鳳麒麟添 兄弟生九子 妻妾二十三 |
四十八子賢 奸臣是沈阡 朝廷告污狀 羅氏圖謀反 |
朝廷接令狀 拘捕麒公監 子孫聞訊聚 湊詩八句言 |
緊急東西奔 千萬莫失言 麒公受折磨 清白意志堅 |
謀反是謊言 平反人衰竭 滅門誅沈阡 麟公繼兄任 |
陽氣漸復還 四十八子去 名字記不全 只記六個人 |
常在老人傳 伯爵君正懿 伯啟記心間 個個有字號 |
后人記住難 先說伯懿公 祖武字在先 子守仁公爵 |
孫叔儀鞏添 生上靜上登 走馬老祖先 伯啟字文普 |
敏堯二字旋 生下守禮兄 明祖字號典 再生魁梧等 |
顯貞字號鮮 魁梧生由升 由升號元贛 元贛生九峰 |
九峰萬鼎頌 還有號道盟 聽起好新鮮 羅伯仲祖勇 |
守義伯祖先 守義字府廷 進士任知縣 江西吉安住 |
后把臨江遷 新淦五十一 五一都高坎 約生明中晚 |
一四九幾年 任河南知縣 晚隨子入川 守泊遷富順 |
史譜有字段 守義為始祖 川渝羅氏傳 |
入川始祖羅魁鑑 他的名號叫懋亥 約生一五零六年 明朝嘉靖到末年 |
工部侍郎皇木辦 隨行人員可推演 來到甘州逢軍亂 避兵于蜀躲郁山 |
為了求生把煤鉆 吃盡苦頭求生存 挖拖挑運一條線 運到郁山來燒鹽 |
晶鹽運到各地轉 有的成為煤炭主 有的當了船老板 有的成了鹽業商 |
后人逐漸郁山搬 鑑公妻妾不會少 譜記白氏六子衍 江西妻兒也不少 |
估計大多留臨江 由財由命與由彥 由庚由存由藝傳 由財孔氏居長壽 |
九省提督非小官 由命李氏居涪州 欽命兵部也不凡 由存高氏居甘棠 |
躲避土司遷桃園 后人多代返四川 移居羅村硃沙遷 由彥張氏葬郁山 |
翰林院士僅譜言 鑑公江西子孫多 清朝陸續來四川 暫把祖公說到此 |
再敘三世羅由彥 譜記張氏八子衍 估計妻多子也多 不過多人在湘贛 |
九松九柏九長青 九文九章九萬卷 松柏長青隨爺蜀 余下年幼在湘贛 |
守義年老逃難死 傳說簡葬南充山 魁鑑入川過半百 兒孫大都已成年 |
入川隨行也逃散 孫子九柏和青安 九松九長何處去 時至今日也是迷 |
九柏三子萬卷斗 萬斛等兄也不全 萬卷二子文申星 后世興隆有幾萬 |
文星康熙移長壽 受盡苦難幾百年 此講隨鑑入川后 再敘后人老家贛 |
九文九章未入川 可見當時是童年 九萬九卷無譜記 九章弘璋號北啟 |
祖由臨江遷臨川 娶妻凌氏和王氏 福建布政督查官 相傳生有八個子 |
查證五子也不全 仕紅仕緒和仕繼 還有紳縉二公全 其余二子不知名 |
仕紅開煌紫朝灣 仕紳仕縉已查證 碑傳記錄作證見 九章順治川尋祖 |
攜妻兒孫來郁山 仕緒繼紳隨父行 當時不知不回還 見到親人難舍去 |
依戀山水不知返 居住牛背小屋樓 緊靠郁江往來船 后人還得求生路 |
依靠族人煤船鹽 仕紳隨父居郁山 當年老鷹巖大路 湘黔酉秀鹽販喧 |
仕縉上杭任知縣 家居臨川未來郁 五十剛過去黃泉 先居郁山南京街 |
再到族人馬巖遷 再到黑溪天子擔 只因古代無公路 河流便是交通線 |
貞純又名貞益字 貞潔為弟純為先 兄弟二人托叔福 文筆深厚不一般 |
相互考試只選一 名利面前不讓賢 貞潔馬巖娶王氏 從此分派顯裂痕 |
又遇康熙大遷徙 凡是兄弟各地分 郁山歷代有談論 香山老祖擔子坪 |
貞純貞潔兄弟倆 古往今來都肯定 八十年代查祖墳 硃沙小河貞潔墓 |
族人大都下定論 言證史證富邦存 (‘富邦’原彭水縣委書記羅富邦) |
仕縉老祖早喪命 子遷隨祖郁山行 先入川者開煤窯 后到來的便邦人 |
之福字號為坤華 蘆塘挖煤兒女跟 木船烏郁兩邊跑 其子高谷去上門 |
之祿馬巖挖煤時 其后接班頂祖任 煤頂垮塌砸死人 后人不知何處行 |
之祥幫人放木船 郁山彭水兩頭行 生下國善國財彥 國善行船喪了命 |
其妻攜子羅裱嫁 保家白溪十代人 國財后人裝船煤 牛背富家是他根 |
蘆塘挖煤華東后 全是煤船來繼承 先到族老甘為儒 甘當族人奠基人 |
還有之禮老祖公 托管鹽水很苦辛 老郁山溝把家定 后人國華與國榮 |
彭水黔江多族人 國彥老祖生三子 潮東沅東占二人 沅東秦氏生應奇 |
另有王氏應朝貴 分住大灣沙浜屯 撐船種地兩不誤 世守郁江到如今 |
自從贛水來郁畔 延續已超十世孫 天富天貴和天相 繁衍羅盛和羅禮 |
羅雙羅江與羅文 和睦四周同宗親 世代相處永不分 還有淮東葬天星 |
子孫大都居天星 淮東長子應恪公 乾隆進士子三人 遷居大堂新屋振 |
房屋氣派田園盛 天禎天喜和天昱 文化底蘊不知深 單說天喜字承璋 |
清朝秀才管稅人 長子明宗字中秀 次子全升叫羅寅 三子富公叫洪吉 |
四兄當中最聰明 四子會然叫羅宥 書香子第長國文 可惜子孫命已盡 |
至今只有一孤墳 大堂遠近名揚盡 富不過三全由命 宗富兄弟起矛盾 |
一氣出走大堂庭 另序字派各立門 互不相往隱實情 只有大堂單傳偱 |
洪吉富公生四子 仁貴仁淮仁洪河 同宗同族同根生 打斷骨頭連著筋 |
如今世態天下平 海峽兩岸軒轅情 古人心地太狹窄 不予當今論古今 |
人與人敬相互敬 何必都在朝夕爭 如今不負祖敘愿 祖愿親情已分清 |
子孫忠孝傳家久 萬代詩書銘記心 |
錫權撰寫,羅家興編程,羅萬書、羅中興整理 |
二零一九年孟春 |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