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鎮梅徑村外出鄉賢回鄉成立合作社
形成“一村一品”產業振興新格局

■日前,在和平縣陽明鎮梅徑村的茶葉種植基地,羅元向記者展示“一芽兩葉”的茶葉。葉春雨 攝
○本報訊 記者 葉春雨 特約記者 朱景優 眼下正是采春茶的季節。3月31日,記者走進位于和平縣陽明鎮梅徑村的廣東省鄉村農業投資合作社,一股淡淡的茶香味撲面而來,映入眼簾的是一筐筐剛采摘下來的新鮮茶葉。成立4年的廣東省鄉村農業投資合作社取得喜人成果,為梅徑村形成“一村一品”產業振興新格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梅徑村有種茶的傳統,上世紀70年代曾開發建設大規模的集體茶場,為茶葉種植規;於艘欢ǖ募夹g基礎。2018年,外出鄉賢羅元聯合村里的貧困戶成立了廣東省鄉村農業投資合作社,并主動承包村里的茶園,帶領社員積極學習先進種茶技術和制茶工藝,助力梅徑村鄉村產業振興。目前全村的茶葉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其中由合作社承包的有70多畝。
“今天采摘的明前茶一芽兩葉,鮮葉嫩綠滴翠。在這種采摘要求下,產量少了很多,但質量提高了!绷_元向記者介紹說。為了提高茶山的管理水平和制茶工藝,羅元下了大功夫。近十年來,他經常到福建、浙江等地參觀學習,積累了豐富經驗。最近他還專程向國家一級制茶師、國家二級評茶師張建中老師拜師學藝,對傳統客家綠茶進行改良升級。
記者看到,合作社內的加工區域,從左到右依次為萎凋區、烘焙區、殺青區、揉捻區。羅元從茶葉采摘、萎凋、殺青、揉捻、烘焙等制茶工藝流程上的時間長短、溫度高低、濕度百分比、火候把握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采摘回來的鮮茶葉經過3至4個小時的萎凋和近5個小時的殺青、揉捻、炒制等一系列工藝制造,前后共花9個小時方能成茶。目前加工出來的綠茶,既消除了苦澀感,又保留了茶原有的質感,湯色沌黃,色香味俱佳。此外,合作社還利用現有的機械設備,在采茶季節幫助村民按照新工序加工茶葉,大大提高了全村茶葉的品質。
編者注:糧溪綠茶種植歷史悠久,近在七八十年代都還是村村有茶山、村村有茶葉加工場的繁榮景象,F在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又開始管理起丟荒的茶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為茶代言時說的:
基于對鄉村振興的期望、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茶葉的情懷,復興家鄉茶產業是羅元為代表的一大批鄉賢的一種心聲、一個愿望!希望早日實現: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羅元和制茶師在茶山學習研究茶園種植管理
羅元在丟荒幾十年的老茶山上發現廣東大葉種時的喜悅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