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日報:羅子國城是羅氏后裔的重要發源地
羅子國城遺址全景
羅子國城遺址位于汨羅市城關鎮西北4公里處,現屬岳陽市屈原管理區河市鎮古羅城村一組。為汨羅江下游南岸自翁家港至馬頭槽之間一塊廣闊的土洲。汨羅江干流在羅城北自東南向西北流過,在羅城以南有其支流李家河,繞城址南面自東向西流過,在城址西南角向南經劉墩墈進桃花港在河夾塘注入汨羅江另一支流河市河。羅城北與羅山(又名汨羅山、徽山、烈女嶺)隔江相望,西鄰雞公灘東周遺址,南與劉墩墈隔李家河相眺,西北毗鄰河夾塘。
羅子國城遺址于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湖南省文管會對羅城進行了小規模調查與試掘,1985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岳陽市文物普查辦對羅城再次進行了全面調查,1992年底至1993年元月,岳陽市文物工作隊對羅城進行了第三次考古調研和全面試測,并進行了小型試掘,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進行了復查。2013年羅子國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配合羅子國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編制,2015、2016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兩次對羅子國城遺址了進行科學發掘。
文物普查中羅子國城遺址采集的陶片
羅子國城址整體略呈長方形,南面略向內凹。城址東南長約590米,西北寬400米,總面積約23.6萬平方米。城址東面護城河原系李家河,南、西三面護存河均保存甚好,現存寬約5~10米,深淺不一,最淺處亦超過3米。北面城墻及西面大部城墻保存較好,墻基寬達14米,墻高3米,系用黃土分層夯筑而成。城址內出土過石器、陶器、硬陶、青銅器等,多流失。1992年12月至1993年元月試掘時在城址西北隅開探溝一條,其底部清理灰坑1個,坑底至地表深約1.70米,可分三層堆積,第一層為耕土層,出土有繩紋筒瓦、板瓦殘片,以及豆柄、鬲足等,包含物中還有近現代瓷片等;第二層和第三層為文化層,清理了堆積厚約30厘米的板瓦、筒瓦層,并伴出鼎足、鬲足、豆柄以及礫石等遺物,并在底部清理灰坑一個出土的陶器組合為鬲、盂、豆、罐。鬲可分為大口、小口兩型,均通體繩紋,大口鬲與春秋中期襄陽山灣M7所出近同一致,小口鬲與春秋中期紀南城AI式鬲極為相似,罐與春秋中期岳陽閻家山M9所出幾乎相同,盂與春秋中期公安石子灘H6所出高度接近,豆與春秋中期I式豆幾近相同,據此判斷城址的建造年代應在春秋中期。
歷史,在公元前690年定格:羅網破,鳥雀散,故國在。羅國族人不得不流亡各地,融入當地部落而求生存,遺民以國為姓,汨羅江成了一個小國的休止符,也成了全球千萬羅氏后裔的重要發源地。該遺址是目前所知研究羅子國歷史唯一的實物資料。保護好這一文化遺產,對研究楚文化、湖湘文化、屈原文化等,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羅子國城遺址現狀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