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九 常寧民俗風情
春 節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初一凌晨,家家點燭焚香,燃放鞭炮,“開財門”迎財神。早上,家人團聚,先拜祖宗,再拜長輩,然后擺團盒(內放糖果、瓜子花生、紅棗等)“掛紅”。上午,再到族中長者家“出行”此后再逐戶奉拜,恭賀新禧,家家敬酒“掛紅”。大年初一民間有不掃地、不動土、不挑水、不用剪刀針線和禁忌打破碗碟、不打人、不罵人的風俗。初二到岳父家拜年,民間有“初一崽(兒),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隨便行”之說。從初一到初六為拜年高峰期!俺跗叱醢,團盒掛壁”拜年漸入低潮,直到正月十五春節結束。春節期間,有舞龍燈(又分日龍、夜龍)、耍獅、跑馬燈的傳統習俗,鑼鼓聲、鞭炮聲到處可聞。節日喜慶熱鬧非凡。
【注: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舞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我國古代春節期間,也有演出。在除夕那一天,由各行商賈抬著彩樓,吹吹打打,來到布政使司大堂前,舉行大型文藝匯演,名曰:“演春”。表演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如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出現了類似今天相聲表演的“俳優”;有起源于漢代的舞龍舞獅,耍龍燈,也叫“龍舞”;有的演社戲;當戲曲成為人們主要的娛樂方式時,“看戲”就成為人們過年最主要的娛樂,也是最具“春晚”色彩的形式。而一般的大戶人家,則在春節期間,雇戲班唱大戲,熱熱鬧鬧的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后,期間家人盡情地享受過年的愉悅,洋溢著歡樂的氛圍。
元宵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漢族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按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是指元宵節所舉行的歌舞、燈會等娛樂活動。這天晚上,各家各戶置辦酒菜,吃團年魚(上一年過大年就做好的魚,寓意年年有余[魚]),吃元宵(湯圓),取團團圓圓之意。元宵由糯米制成,餡有豆沙、紅棗、芝麻、花生、白糖,美味可口。至此春節活動結束。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惫噬显澮紵。
寒食節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碧拼娙吮R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于紀念春秋時晉國介子推(姓介名推,又稱介之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饑。文公復國后,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和他的母親一起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于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后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清明節
清明節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節氣是按照陰歷制定的,陰歷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稓v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鼻迕饕坏,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常寧民間有踏青掃墓習俗,節日前后三天,各家各戶掃墓祭祖(也叫“掛祖”、“掃墳”),香燭、供品、酒菜等準備好后,至墓前整齊放好,插上鮮花,點燃香燭,燃放爆竹,叩首禱告,緬懷先人,還要在墳上除草培土。人們往往選取清明節為已故親人立墓碑。文革時,清明祭祖活動被列為“四舊”禁止,文革后逐漸恢復。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一百零六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十五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明時期,掃墓更為盛行。
端午節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后來傳說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常寧民間習俗有懸艾葉和菖蒲于門旁、喝友雄黃酒、吃“五子”(粽子、蒜子、雞子、桃子、李子)劃龍船等習俗。競渡的龍舟包括龍頭、龍尾、船身、舵、橈板和樂器等。龍舟上成員主要由:艄公、指揮、橈手、鼓樂手組成。常寧賽龍舟以柏坊、新洲兩鎮為盛。每逢龍舟賽會,湘江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場面壯觀。橈手赤膊上陣,奮力劃舟,爭先奪標,場景動人。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又稱重午節,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嘗新節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是農村的隆重節日。農戶將新打下的新稻谷,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飯,殺雞宰鴨,舉行家宴,叫做嘗新。宴前,在正堂中央擺好八仙桌,禱告先祖,先將飯菜供天地,祭拜祖先,讓神和祖先先嘗新米飯,感謝先祖神靈庇佑,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然后按家中長幼次序嘗新米飯。嘗新菜肴中忌食雞(饑)。民間流傳谷種是狗從天上盜來的,也有將新米飯喂給狗“嘗新”的習俗。
中國自漢代就有“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巧”的說法,說明古人已注意到人與食物的關系。
嘗新,是農村的習俗,時間在農歷六月間的早稻收割之時或收割后。嘗新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哪家第一次吃新米飯,那一天就是哪家的嘗新節。在鬧饑荒的特殊年代,嘗新節的到來,也意味著荒月的結束。
月半節
又稱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常寧民間風俗從七月初十日傍晚從村鎮郊野處,焚香燒紙錢迎祖靈回到宗祠祖廟,俗稱接“老客”。從七月初十日至七月十五日逐日在宗祠祖廟舉行祭祀祖靈,祀靈如生:備酒菜、焚香燭,供先祖享用。在祭祀先祖神靈“敬飯”時,須點燃燈燭照明,以示陰陽有別。七月十四下午,先送青壯“老客”,新朋野鬼回陰間,看“目蓮戲”。七月十五日傍晚,從祖廟宗祠送祖靈歸,即送“老客”,并于郊野空曠處焚香燒紙錢、冥布、冥衣、錢幣等,物品樣樣俱有如生,冥布匹物品上墨書某某先祖之名、字、號、排行等。若用干松枝焚燒后字跡清晰可見。再面向祖靈歸處虔誠禱告叩拜。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逼咴滦∏镒魑锍墒,講究孝道的中國人,按例要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后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這一天。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抖Y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扒铩弊值慕忉屖牵骸扒f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后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 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痹谔拼,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游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
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缎戮幾砦陶勪洝酚浭霭菰轮祝“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畡t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過小年
農歷臘月二十四日為過小年,也是祭祀灶君的節日。北方習俗為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肮苋俗≌。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
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愿望卻是一致的”。民間還有“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過小年說法。
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顯得更熱烈了。常寧過小年這天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清理箱、柜、床底下的塵土,打掃房屋,擦洗玻璃,洗涮家具的習俗。臘月二十四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臘月二十四.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過大年
過大年即過年,指農歷最后一天。也叫除夕。傳說“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澳辍币粊,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過“年”需用鞭炮轟,于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按蟆庇谐^一般、重要的意思,大年就意味著是一年中最重大的節日。
過年這一天是人們除舊迎新、祈福的日子,最重要的一項活動就是吃團年飯、年夜飯。從清早起,家家戶戶忙忙碌碌,貼春聯、年畫,張燈結彩,洗過年澡,穿新衣,準備年夜飯。常寧民間有“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的說法,小孩盼過年不僅因為過年酒食豐盛,還因為小孩“坐歲”,大眾要給壓歲線。過年年飯酒席上的團年魚是不能在過年這天吃的,須等到來年的正月十五元宵才能吃,意年年有余。
壽禮習俗:常寧民間習慣稱人每滿十周歲生日為過“大生”,其余生日為過“小生”!皦邸焙汀按笊笔怯袇^別的,古時代壽分為上中下,百歲稱上壽,八十歲稱中壽,六十歲稱下壽。并不是人的每個“大生”都可稱作“壽”。壽慶應從六十歲起,才能點龍鳳燭;夫婦齊眉才能拜壽,這是幾千年來的民風民俗。不到六十歲,只能說“做生日”。
生育習俗:嬰兒生下來,父親立即去外公家和其他主要親戚家放鞭炮“報三”。三天后“洗三”【即給嬰兒洗澡】,置辦“三朝酒”,接外公外婆來看嬰兒,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外公外婆來時,要送米焦粑、紅雞蛋、嬰兒衣帽等!叭啤遍_筵前,外婆要給嬰兒穿戴一新,抱入正廳,點燭焚香,祭拜先祖;然后請外公等長輩為嬰兒取名。產婦在嬰兒生下來一個月內不外出,叫“坐月子”。滿月時,娘家要接回“走月”。小孩出生后滿一周歲,要舉行周歲禮。主要習俗為做周歲酒宴和抓周。做周歲酒和做滿月酒大同小異。抓周,又叫“試兒”,將果木、飲食、玩具、筆硯、書本、針線等物品,擺放在小孩面前,以觀察小孩不經意間先抓取什么物品,來作為其將來職業發展的趨向。
盤王節
瑤族,源遠流長。相傳瑤族始祖盤瓠于農歷十月十六日建功立業,被封為“盤王”。每逢這一天,瑤族后代都要舉行慶典,紀念盤王,叫“盤王節”。
盤王節是瑤族祭祀瑤族人民祖先盤瓠的重大傳統節日,海內外的瑤胞都十分重視這一民族祀典。每年的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聚居在一起唱歌、跳舞,歡度盤王節。他們唱的歌是以《盤王歌》為主的樂神歌。有關瑤族地區過盤王節的古老風俗,早在晉代干寶的《搜神記》、唐代劉禹錫的《蠻子歌》、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等典籍都有載述.《嶺外代答》中說:“瑤人每歲十月,舉峒祭都貝大王于廟前,會男女之無實家者,男女各群連袂而舞,謂之踏瑤!薄疤u”即是“跳盤王”(還盤王愿)。
盤王節這天鑼鼓聲、銃炮聲、鎖吶聲響徹云宵。唱盤王歌、喃祭詞、跳長鼓舞、花帶舞、花棍舞,抬盤王像流村寨,圍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瑤寨各家各戶搶先來敬奉盤王。由祭師吹響牛角,左手搖鈴,右手舞劍,唱三獻詞,發五角文書,請來各路天神,共祝盤王。斟上十二碗酒,請十二瑤師,唱完獻詞后灑酒于地,頌揚盤王恩德,以表瑤族人民對盤王敬仰和崇拜,祈求保佑平安,吉祥如意,風調雨順,來年豐收,五谷豐登。
瑤族盤王節又叫盤王還愿,是瑤族人民紀念其始祖盤王的盛大節日,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在古樸莊重的公祭盤王大典儀式上,瑤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自己民族的節日盛裝,臉上綻放著燦爛的笑容,用吟唱、祭酒、舞蹈、上香等形式來祭祀盤王先祖,追溯歷史。農歷三月三日許愿,六月六日申愿,秋收之后的九月擇吉日還愿。
瑤族民眾為什么要在每年農歷十月間祭祀盤王并唱盤王歌、 跳長鼓舞呢?據至今仍在衡陽江華瑤族地區流傳的民間傳說《十月十六調盤王》中講,相傳在古老的年代,瑤胞乘船飄洋過海,遇上狂風大浪,船在海中飄了七七四十九天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毀人亡。這時,有人在船頭祈求始祖盤王保佑子孫平安,許下大愿。許過愿后,風平浪靜,船很快就靠了岸,瑤人得救了。這天是農歷十月十六日,恰好又是盤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瑤民就砍樹挖成木碓,把糯米蒸熟舂成糍粑。爾后,大家唱歌跳舞,慶,幦说男律捅P王的生日。從這以后,瑤民就把這一天定為“盤王節”。
為了使神主高興,在祭祀盤王時,瑤族民眾總是把集體創作、世代傳承的本民族史詩古歌《盤王歌》唱、跳于盤王之前。盤王,就是盤瓠,亦即龍犬。也就是說,瑤族是以犬為圖騰的民族;《盤王歌》生動地反映了瑤民把盤瓠(龍犬)當作本民族的始祖來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圖騰信仰與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結合在一起),《盤王歌》是伴隨著世世代代祭祀盤王(或稱“還盤王愿”)的禮儀活動而產生并且不斷發展的古歌史曲。 —— 整理:羅石恒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