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出龍川
【核心提示】
北宋時期,河源地區的進士并不少,按現存清代后期各縣縣志記載,共計27人。其中,河源縣長吉村人古成之是“嶺南首第”;龍川豐稔人羅愷,在嘉祐二年科舉中,力壓蘇軾、蘇轍,高中探花,取得現河源地區最好的科舉成績。這27人中,有些是一榜同鄉二進士。
河源縣有6人:古成之(端拱元年,988年)、古革(紹圣四年,1097年)、王傳燮(崇寧二年,1103年)、鄔大昕(政和二年,1112年)、林祐仁(淳祐七年,1247年)、何天隱(淳祐七年,1247年)。古成之是河源縣第一個進士,也是北宋東江地區第一個進士。
嘉慶《龍川縣志》中,記載了宋代進士20人,這數量在舊時整個惠州地區都是位列第一的。這20個進士是:王汝礪(天圣二年,1024年)、羅孟郊(天圣八年,1030年,循州人(循州轄境,領雷鄉,興寧,長樂三縣。))、曾楷(天圣八年,1030年)、陳世宗(慶歷六年,1046年)、劉致一(慶歷六年,1046年)、羅愷(嘉祐二年,1057年,探花)、徐虛中(紹圣四年,1097年)、鄒杭(紹興十五年,1145年)、陳萃(紹興十五年,1145年)、黎必。☉c元二年,1196年)、蕭興(嘉定元年,1208年)、鄔孝臣(嘉定元年,1208年)、程琳(寶慶二年,1227年)、許迪(紹定五年,1232年)、張洪(紹定五年,1232年)、李蔡(淳祐七年,1247年)、李夢呂(寶祐四年,1256年)、劉叔向(寶祐四年,1256年)、魏珣(咸淳四年,1268年)、唐中立(咸淳七年,1271年)。
今紫金縣轄區內則有黃渙(紹興三十年,1160年)1人中進士。
▲北宋河源、龍川縣境。
“嶺南首第”古成之
據古氏族譜,古成之的近祖古蕃(原籍江西)任竇州(今信宜)都監,卸任回鄉時,沿東江北上再折入新豐江,見涼帽山一處墓穴風水甚佳,便將家安在了河源縣長吉村。古蕃生6子,分居增城、河源立溪、梅州大埔等6地。自唐元和年間的古云應算起,古蕃為第五世,古成之為第八世,古革為第十一世。
因古人常作遷徙,籍貫多變,同治《河源縣志》中,只記載了古成之與古革二人,古成之的兒子古宗悅(仁宗皇祐五年進士)、孫子古鳳儀、重孫子古堇、古鞏(與古革為同胞兄弟,同科進士),均未錄入縣志之中。
古成之文章為“南粵倡”,向來有“嶺南首第”之稱,備受粵人尊崇。南宋淳祐年間,惠州太守趙汝馭創建十二先生祠,古成之與蘇軾、蘇過父子及陳堯佐、陳偁、唐庚等先賢同受祭祀。
工部尚書王汝礪 返鄉辦學
唐代,東江地區僅龍川韋昌明一人中進士,王汝礪則是入宋后龍川第一個進士,他是佗城宜民坊人,1024年中進士后,官授潮州刺史,頗有政績,后升工部尚書。相傳王汝礪少年時曾在霍山讀書,于望高山下創建了鳳臺書院,教導家鄉青年學子。年老致仕返鄉后,王汝礪于佗城五馬山下創設望高書院,培育英才。后入祀龍川鄉賢祠。
鄔大昕開鑿黃埔古運河
鄔大昕,字東啟,河源縣城鎮人,政和二年(1112年)進士,任廣州僉判。
鄔大昕的祖先,自江西遷南雄。他少年時游學河源,覺得河源真是個好地方,因而把家安在了河源。(宣統《番禺縣續志》)
任廣州僉判時,鄔大昕走街串巷,體察民情,規度地勢,發現東洲與黃木灣之間水路交通不便,波羅廟前的黃木灣逐漸淤淺,不少船只只好在港外下碇,時有風暴沉船的危險。在當時,水路交通是很重要的出行方式,水路有阻礙,會給百姓帶來許多不便。
鄔大昕決定開鑿運河。這是一個很不容易的工程,但鄔大昕不怕艱難。他很快做好計劃,依山鑿石,開始施工。他決定將鹿步湖岸鑿開,工程東自東洲驛,西接波羅廟前黃木灣,長15里,這樣,可以使兩地十余里的水路暢通,便利來往行人交通運輸。
古名鹿步滘的黃埔古運河,“延袤十余里,闊十丈”,它的開鑿,使黃木灣上的海船有了一個安全的避風之所。來往于廣州至東江沿線各埠的船只可以避開獅子洋的風浪,亦縮短了航程,“舟行安利,人皆德之”。
為了紀念鄔大昕的功德,當地居民在鹿步湖建起大昕廟以示紀念,也入祀了河源的鄉賢祠。
鄔大昕在廣州白蓮池畔寓居時已80歲,還常常拄著手杖游于藥洲(五代時南漢劉巖所建)之濱,風神秀逸。公務之余,鄔大昕不忘吟詩作賦以涵養性情,《全宋文》收有鄔大昕兩篇文章。
鄔大昕去世后,歸葬惠州。廣州人就地建祠以祀,亦祀惠州府及河源縣鄉賢祠。而茭塘司南山鄉鄔氏則自白蓮池遷居,支裔遂為鄔氏南遷始祖。
林佑仁與何天隱 開鑿逍遙巖
南宋淳祐七年丁未(1247年),河源一榜兩個進士:林佑仁與何天隱。不久,何天隱在城南二里處的小山上開鑿出逍遙巖,是為河源老八景之一。
逍遙巖特色十分明顯:“城之南卷石一區,曰逍遙巖。宋何君天隱辟于前,明邱君隅廓于后!保ń苠a《游逍遙巖序》)
何天隱、林佑仁也許是在城郊結伴游玩時發現這處奇特的山巖,便將它拾掇了一番,鑿了石階,辟了石屋,使人便于登臨。在他之前,也有無數的河源人到過這里,但他們都沒有將逍遙巖形諸文字,而作為佼佼者的進士何、林,一定為逍遙巖寫了不少的詩或文,只是今已不傳。
宅心仁厚的百歲李夢呂
李夢呂,善慶廂人(佗城新渡谷門一帶),寶祐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官僉判,翰林博士。他平生好善樂施,喜歡詩詞吟詠,有游羅浮詩。享壽百有余歲。他的家鄉人見其“善而壽也”,其居住處例為“善慶”。后入祀鄉賢祠。
李夢呂有題羅浮山詩,表露了他樂山愛水喜仙問道的性情:“羅浮絕頂凌蒼穹,五云飛繞蓬萊宮!愊悴粍訜燆v空,餐霞飲露凡圣同!
600年間紫金唯一進士黃渙
黃渙,是今紫金縣自唐朝開科取士來第一個進士,于宋紹興三十年(1160年)登梁克家榜。在他之前和之后各300年,他是該地區600年間唯一的進士,這大概也和紫金地處萬山之中,交通阻隔,環境封閉,教育不發達有關。
黃渙,琴江中鎮人,官至迪功郎。他守正不阿,家學世傳。
羅愷:河源史上唯一探花郎
宋代循州出的人才,比東江他縣較多。北宋年間的循州(治所在今龍川佗城),有兩個姓羅的讀書人進士登第,其中一個還曾高中探花。他們都是品德高尚、憂國憂民的官員:一個是羅愷(1012年—1076年),龍川豐稔鎮人;一個是羅孟郊(1092年—1153年),今梅州興寧人,祖先為佗城人。羅愷,這位從龍川豐稔鎮走出來的探花,代表了現今河源地區在科舉時代最好的成績。
▲羅愷神道碑局部
與蘇軾蘇轍同登天子堂
羅愷是嘉祐二年(1057年)的探花。這是星光璀璨的一榜,該科進士共388人,有蜀黨領袖蘇軾、蘇轍兄弟,朔黨領袖梁燾,還有變法派的骨干呂惠卿、曾布、蔣之奇、林希等人。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六家就有蘇軾、蘇轍、曾鞏三人同榜及第。曾為宰執的,有王韶、鄭雍、梁燾、呂惠卿、蘇轍、曾布、張璪、章惇等。這榜有著不少傳說,尤其是關于蘇軾的,據記載,蘇軾本被取為第一,主考官歐陽修見其文章之佳,誤以為是門下弟子曾鞏,蘇軾便錯失了榜首之位。
在金殿上廷對的羅愷怎么都想不到,當時風頭正勁的年輕的蘇氏兄弟,竟然在日后會到他那個非常偏遠的家鄉龍川。
羅愷的先人,本是江西南昌人,為躲避五代十國之亂,舉家遷到龍川,在今龍川縣豐稔鎮羅田圍開基。羅愷的曾祖父羅保強,在豐稔隱居避世,不肯出仕。羅愷出生于北宋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字次元,號海如。
北宋后期的龍川,畢竟已開埠1000余年,其開化程度較高,人們有著更大的教育、仕進的需求。在那樣的氛圍里,羅愷從小就喜歡讀書,在龍川遍尋可以訪求的學者后,羅愷便到外地繼續尋找良師益友,向他們學習。經過孜孜不倦的刻苦求學,不到20歲的羅愷,名聲就傳遍了鄉里,龍川附近州縣的學子也前來求教于他。
羅愷身上擁有許多美德,百行孝為先的“孝”,在他身上也有著很好的體現。他曾經有機會進入中央機構——禮部。被推舉到禮部參加考試時,羅愷的父母已經很老了。為侍奉雙親,他在官府中找了個臨時的代理職務。不久,父母相繼去世,他就在龍川老家守喪,同時比以前更加努力地讀書。
大約10年后,羅愷被任命為昭州龍平縣(今屬廣西)主簿。在任上,他參加了桂州(今桂林)的推選考試,取得殿試資格,并考取了全國第三名的好成績。
大家去祝賀羅愷,得知他來自“海隅萬里”之外的嶺南龍川,都慨嘆說圣朝取士無偏私。
一個仁愛的地方官
羅愷高中探花后,被授予大理評事,到吉州(今屬江西)做通判。那時,吉州的一把手——吉州太守恰好空缺,而當地情況又相當復雜,貪官與鄉紳相勾結魚肉百姓!八欢ㄗ霾缓!庇腥藬嘌。
讓人意外的是,羅愷上任1年,勤政愛民,以“仁”“愛”思想處理政事,嚴處貪贓枉法的官吏。這樣一來,吉州府上上下下都對羅愷滿懷敬畏之心,視如神明。
不久,羅愷升官,當上了大理寺丞。嘉祐六年(1061年),他從吉州回京師,參加進學士院的考試。
宋朝重視詞章,擅寫詞章的很多南方人都能中進士,但對質樸的北方人來說,中進士的難度大了很多。羅愷雖是南方人,但也對朝廷詞章取士的做法不以為然?荚嚂r,因羅愷壓錯相近的韻腳,宋仁宗將他外任到淮陽做知軍(軍職,品階相當于知府)。第二年,羅愷又被調回京師做殿中丞。
一個正直的皇城縣令
宋英宗即位后,羅愷被召為太常博士。治平二年(1065年),他被派往開封做知縣,縣衙就在京城汴梁。
在京城做小官很難。魏國公韓琦(后來官至宰相)與羅愷私交不錯,怕他在任上有失,提醒他:“開封就在京師,你不能當作一般的縣來治理啊!绷_愷會意,知道老國公告訴他京師多豪門,勢力盤根錯節,一不小心就小命難保。
后來,真有豪門大族企圖恃權阻撓羅愷執法。羅愷與他們“擺事實,講道理”,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就在這一年,他改任屯田員外郎。
羅愷因公務到下丕將近1個月的時候,有一伙惡少在錢塘人慎東美的船外酗酒鬧事。慎東美對這伙惡少說:“我可以和你們較真,但我這樣做對不起羅大人!焙髞,他們和解而去。羅愷的“仁”,就是這樣感召人心的。
因口才不佳被遠調
宋英宗在位只有4年,36歲時即駕崩歸天。宋神宗即位,熙寧元年(1068年),羅愷被皇帝招至殿前,“問府界事”。久在地方的羅愷,對著新登基的天子囁嚅著不知道說什么好。宋神宗不悅。羅愷不善言辭,他的朋友、同年(同科進士)都很了解,評價他是“重厚寡言”。到召見陳汝義時,陳汝義應對如流,神宗很滿意。
召見羅愷后的第二天,宋神宗說:“羅愷沒什么才能,還是用陳汝義吧! 知制誥邵必是個明白人,他苦勸皇帝說:“陛下初登大寶,就因為口才而升遷陳汝義,這可不好,怕以后臣下都以巧言利舌作求官進身的敲門磚。請陛下不要這樣做!保ā独m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
但宋神宗不聽,還是將羅愷派往陳留(今屬開封)當知縣。此時,陳留鬧蝗災,縣衙一個叫錢范的官吏在捕蝗時鞭打村民,村民哀嚎,恰好被宋神宗派來取禾的宦官看見了;鹿僬J為這里的官吏非法傷人,于是報告了皇帝。于是宋神宗將羅愷調出陳留,到更遠的蘄春(今屬湖北)任知縣。
過了3年,經過考察,羅愷被調任朝廷判登聞鼓院(接受文武官員及士民章奏表疏)。熙寧五年(1072年),羅愷主動請求外放為復州(今湖北沔陽)知州。熙寧八年,羅愷升為屯田郎中,從武昌調回京師,再次到鼓院任職。
羅愷嘆道:“我所到之處,兢兢業業,不曾稍懈,F在老了,想休息一下都不容易啊!
次年,即熙寧九年(1076年)十月初十,他在海州(今屬江蘇)知州任上病逝。
羅愷還未到海州時,民眾知道他要來當地主政,翹首以待。到任后,羅愷拖著老病之身,將前任未及判決的30余件案子判析完畢。2個月后,年過花甲的羅愷,在十月初十那天駕鶴西去。海州民眾為他大哭,久久不愿離去,官員們也都認為他是個有才華之人。
多個名家為其制墓碑
要不是1980年,羅愷老家一個周姓村民建房子發現了羅愷墓碑,羅愷的生平歷史,大概也和其他進士一樣,只有寥寥幾句記載在縣志、府志或通志中。
這塊墓碑,端石質,楷體從右至左豎書,共35行,每行38字,共1330字。上面列舉的一些人名,都是宋代有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羅愷的同榜“同學”、嘉祐二年榜眼竇卞撰文,同科進士曾布——唐宋八大家曾鞏之弟為其墓碑篆蓋(墓碑上的石蓋,蓋上文字多用篆體),由潮州八賢之一的盧侗(1023年—1094年)用楷書書寫。盧侗字符伯、元伯,號方齋,是潮州八賢之一。據史料記載,盧侗通經術,尤邃于《易》,釋易自為一家,“名聞于朝,文行經學!保纤纬敝萃ㄅ辛蔚旅鳌栋速t贊》)
在講述完羅愷的生平事跡后,竇卞感嘆:出身遠方的寒門士人,怕是朝廷取錄不了,錄用了,聲名聞于一時,但他只能當一些縣官,而不能出入廟堂之上,施展更大的作為,時也?命也?
對羅愷,竇卞評價道,羅愷生性寡言,為人寬厚,性情淡泊,殿試高中探花,做各品官員,都像探花及第之前的生活一樣,并無豪奢之舉,主政一方時,不取地方秋毫,人們都很佩服他的清廉。有人夸他,他謙遜地說,這不過是“士”的小節而已。
這塊石碑,今藏龍川縣博物館,盧侗后人曾多次赴館瞻仰其先祖碑刻。碑刻雖歷經近千年仍完好無損,碑石漆黑光亮。據潮學專家介紹,盧侗手書碑刻的發現,或將改寫廣東乃至嶺南地區的書法史,提高潮人的書法品位和地位。
摘自河源發布 2022-12-04 22:16 發表于廣東
CopyRight © 2015-2030 www.akjohansson.com 【羅氏文化網】
主辦:羅氏宗親聯誼會 承辦:豫章文化研究院 總顧問:羅河勝
編輯:羅元 … 電話:(0)134 3536 5888(羅元) QQ:251547599
聯系地址:中國·廣東省河源市旺福路三號天正花園嶺南設計院 郵編:517000
粵ICP備17085232號